第一百二十章(第2/3页)

只见匈奴大军后方,一群穿着灰色衣物的不明人影正举着武器与匈奴步兵拼搏厮杀。

“这些并非援军。”荀昼也走了过来,望着前方的目光如炬。

尽管离得很远,但那些冲入战场之人所穿的明显不是士兵服饰,远远望去蓬头垢面的,倒像是山中劫匪。

可说是劫匪,这些人又颇有纪律,对敌之时,几人一组听从指挥作战,在武器使用得毫无章法的情况下,凭借着团队间默契的配合,依旧被他们杀死了不少匈奴兵。

“应是民间自发组织的军队,就如同凌州乞活军那般,”陆铣皱着眉道,“不过这位民军统领似是为了援助我等而组建的这支军队。”

“昨日也有一批人冲进战场,只是很快便被杀光了。”一名士兵忽然想起来道。

“民军……”荀昼默念了一声,望着那些源源不断冲进战场的平民,微微蹙眉,叹了口气。

陆铣心里同样五味杂陈,很不是滋味。

其实他们都知晓,仅凭那么些未经受训练的寻常百姓,如何能打得过训练有素的匈奴精兵,这般勇猛无畏地冲进战场,不过是以人命为代价为他们城内的守军拖延时间罢了。

当目睹一位农民战士拿着武器冲向前方的骑兵,敌军长槍都捅进他的肚子里了,临死前还要举起武器在匈奴的战马上砍上一刀,这般慷慨赴死的场景令陆铣鼻头发酸,喉间犹如哽了石头般难受。

“壮哉,不亏为我雍州百姓!”荀昼感叹,随即冷静地回头,下命令道:“传令下去,让连续三日守城之兵先下去休息,此时机乃民众以性命换得,今后城内千人之兵,纵使只剩一兵一将,也要战到最后,不可辜负百姓之命。”

“诺!”

·

因为要赶路,中途经过巽阳,姜舒也未入城拜会父母,而是直接顺着官道朝沂州朱宁郡而去。

快马加鞭走了将近十日,队伍终于抵达了州治所所在的圭山城外。

城门守卫得知来人身份,立即去向刺史禀告。

约莫一刻钟后,便有一支官兵队伍跑来,拦截两侧平民百姓,让开城门大道,令面容俊逸的白衣男子与其所带领的十几部曲骑马自道路中央通过。

待行至姜舒等人面前,为首之人动作潇洒利索地后仰收紧缰绳停下马,目光锁定到人群中央的姜舒,微微挑眉扬起了唇角。

仅一眼,姜舒就确认了对方的身份,正是沂州刺史柳浪。

原因很简单,对方那双微微上挑的桃花眼,和原主姜殊的眼睛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人都说外甥似舅,果真不是虚传。

既然对方也骑了马来,姜舒便没有下马,直接拱手道:“晚辈姜殊,拜见柳刺史。”

“一家人,不必拘礼!”柳浪带着一抹笑容,将他上上下下打量了几遍,旋即目光扫过他身后的五百多郡兵,道:“前来看望小舅,还带这众多兵士?”

姜舒容色认真道:“我有急事要与您商议,这些兵者让他们留在城外即可。”

柳浪微微挑了下眉,拉动缰绳调转马头道:“那便随我来吧!”

说罢,右腿一敲马肚,就这么朝前奔跑了出去。

姜舒愣了一下,连忙回头吩咐郡兵队主带着队伍在外驻扎休息,然后自己带着五十部曲跟着前方的队伍,踏进了城门。

·

“说吧,有何急事?”柳浪行事似有些风风火火的,甫一踏进官署大殿,便坐到堂前向姜舒询问起正事。

不过他这行事风格正合了姜舒此时的心意,被侍者带领着在旁侧的席位落座后,他便将自己的来意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借兵?”柳浪微微蹙了下眉,“二日前,我的确收到了荀刺史的求救书,只是以南柘城如今形势,派兵救援俨然来不及,沂州军过去,只怕是白跑一场。”

“我却与阿舅想法不同,南柘城有荀老将军坚守,纵使情况不容乐观,守下十几日未尝完全没有可能,此时派兵兴许正好能赶得上救下他们,而即便赶不上,能救下山南郡其他城池也算不枉此行。”

柳浪摇了摇头:“殊儿还是年轻气盛了些,荀将军手下曾有五万大军,如今照样在匈奴手下节节败退,要救山南郡谈何容易。

“荀将军为忠诚良将,他今有难,我难道不想帮他吗?可匈奴攻城者两万大军,我们起码要派三万人马才有胜算保下山南郡,沂州军总共只有三万,尽数派出后,我沂州安危谁来护?况且大军集结又岂是那等轻易之事,单单征调粮草的时间,就足够南柘城破上两回了。”

姜舒口吻明确道:“不需要三万人马,我只想向阿舅借五千兵马。”

柳浪扬起眉,侧头看着他:“五千兵马?能做何?”

“若能赶得及,足以守下山南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