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买布料(第2/3页)

田馨安顿好,把质量好的布料挑了出来,一共四匹,有的地方有点抽丝,但并不影响,裁剪的时候注意一些,把抽丝的地方错开一点就行。

这批布料里,有一匹是丝绸料子,田馨当时看的眼睛都直了。

在百货商店,丝绸布料可比普通棉布料贵一倍多呢。

商店里卖的最便宜的是粗粝的麻面布,贴身穿皮肤都扎得慌,因为实在便宜,面料挺括、质量也禁造,买的人也不少。

田馨扒拉着,把一匹淡米黄色的绣花棉留出来,这种布料适合做窗帘,在布料里工艺算复杂的,颜色也清新好看。

除了田馨单挑出来的几匹,其他都是做枕头的普通棉布料。

田馨归拢好,过几天再给金秋芳拿过去三匹。

快过年,大街上人也少了,这些天田馨也不卖枕头,等年后再说,手里握着这些布料,踏实了不少。

街上的裁缝铺还没歇店,田馨抱着一匹丝绸布料冲了进去。

她想做旗袍。

她妈的老照片里,有一张是穿着旗袍在照相馆拍的,是浅蓝色的旗袍,十分优雅好看。

既然手头有料子,田馨也想做一件。

田馨也不知道怎么裁剪布头,索性把一匹布带了过去。

现在找裁缝做衣服,都是客人自带布料,布料是计划产品,毕竟得有布票才能买。

田馨去的是德胜门的一家,口碑挺好的,叫永新裁缝店,店主姓王,是宁波人,人称王裁缝。

店铺是一间门面房,面积也不大,右边支着两个案板,摆着一台缝纫机,进门处的挂架上挂着各种衣服。

之前做衣服,得去加工服装的门市部,都是国营店铺。这种私人裁缝店一般都前两年新开的店。

店年头不长,师傅的手艺却娴熟,王师傅做了三十多年的老裁缝了。

田馨把一匹布往案板上一放,王师傅瞪着眼:“一匹布?同志,你这要做多少件?”

这年头,谁能这么阔绰,一买就是一匹布的。

田馨解释:“王师傅,我想做一件旗袍,您看着用多少布料,看着裁,这匹布有瑕疵,裁剪的时候错开。”

其他人来做衣服,都是带着几尺布,像田馨这样的还是第一个。

王师傅拿出尺子:“做旗袍,想要什么款式的?我先给你量量尺寸。”

王师傅多少年没做过旗袍了,手艺都怕生疏了。

他好心提醒:“旗袍做出来容易,穿出去难。”

田馨点头:“我知道。”

在大街上,田馨还没见过穿旗袍的呢,不过田馨想着,哪怕是在家穿给自己看,也开心。

王师傅从角落拿出一个图册子,有年头了,册子泛着黄,他拂去上面的灰尘:“你挑个款式。”

田馨也没看,直接拿出白映南的照片:“师傅,我想要图上的款式。”

王师傅眯着眼:“行,我心里有数了。”

除了她妈的那款,田馨想了想,又翻了翻图册,又选定一个带盘扣的款式。

王师傅量好尺寸,又问了田馨的要求,最后说道:“一星期后过来取,先交一半的定金。”

田馨痛快交了钱。

林原进货今天才回来,本来打算早点去南方,后来林原推迟了,他说要等秦楚考完试,送她回家。

这个送字就挺奇特的,坐火车几百里地,林原还得跑了来回,林原自己乐意,田馨也不想劝。

林原是晚上过来的,直接把衣服带去了新院子。

四十件面包服一件不差,这次的进价是二十五一件,比上回还便宜。

林原说:“快过年了,去进货的人也少,年后等开春,冬装就难出手了,所以价格容易压。”

田馨嘱咐的布料林原也带了几匹,都是低价的棉布料。

“二哥,我在首都国棉厂这边买了布料,以后不用大老远背回来了。”

“国棉厂是硬骨头,不好啃。”

“舅舅那边的关系。”

田馨给的钱没花钱,剩下的,林原自作主张买了衬衣:“春天衬衣好卖,件数不多,你带着卖。”

林原累了一整天,晚上也没走,在这吃的晚饭,田馨收拾出了屋子,让他凑合一宿。

林原没客套:“一下火车就往你这赶,我是真的累了,明天再走,小妹,你们哪天回省城?”

田馨也没想好:“下礼拜吧,蔚冬放假还早着呢,我先回去。”

林原点头:“那我不等你了,我后天走。”

到了腊月,大街小巷的年味越来越浓,红灯笼也高高挂了起来。

临走前,田馨串着地方买首都的特产。

各处的副食店门口开始排起长队,上午来一车白菜,下午来一车豆角,老百姓为准备过年的物资,一大早起来就赶过来。

田馨买特产的柜台也排队,每人手里领个号,避免有人插队。

烤鸭是最后买的,田馨大早上过来排队,一口气买了六只,其中有一只是用活禽票自己买的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