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熊记者出门采访完新闻,回报社写稿子,穿过马路就看到叶蔓抱着个包蹲在报社门口。

他挑了挑眉:“你怎么又来了?不会是又来找我的吧。”

叶蔓站了起来,笑嘻嘻地说:“真被熊记者您猜对了,我有点事想找熊记者您帮个忙。”

熊记者定定地看了她几秒:“又有什么新闻,说来听听?”

叶蔓摇头:“不是,我是想在《溪化日报》上刊登一份广告,但我不认识报社广告部的同志,所以想请熊记者帮忙牵个线。”

自1979年刊登文、革结束后的第一条报纸广告开始,这几年广告业的发展很迅速,报纸、电视、广播都开始逐步刊登广告,广告部也成为各大媒体重要的一个部门,每年的营收比重不断提高。

不过广告业也呈现出了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弱者越弱,知名度高、发行量广、影响大的媒体被企业主找上门来投放广告的几率就越大,而地方性小媒体,被找上的机会很小。哪怕花几十几百倍的价钱,企业主们还是愿意将广告投放到影响力更广的媒体上。

溪化市只是个地级市,《溪化日报》的覆盖范围也只囊括溪化市区和下辖的五个县,范围很小,本地私营经济并不像沿海那样发达,也没什么外资投资,目前主要是国营经济。国营厂子有计划统销,虽然这几年改革开始放权,但相比较民企和外企,程度远远不够。

他们多大没有打广告的意识,也没这样强烈的需求,所以《溪化日报》的广告部自成立以来,业绩并不好。

如今有人主动找上门,愿意花钱打广告,广告部的同事肯定求之不得。

所以熊记者说:“你不用找我,直接去广告部就是,在三楼,他们很欢迎你。”

叶蔓摸了摸鼻子,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那个,其实还有点事,我们的钱可能不大够,可能要晚一个月左右付广告费,能不能麻烦你们通融一下。”

广告部的职工又不认识她,所以叶蔓才找上熊记者,有个熟人从中拉线,会好说话很多。

熊记者纳闷地看着她:“你们电视机厂现在连几百上千块都拿不出来了?”

不至于吧,怎么说也是一个上千人的厂子。

叶蔓赶紧否认:“不是的,跟电视机厂无关。是我跟维修部的同事出来开了个家电维修店铺,现在遇到了一些困难……”

她将原委简略地说了一遍。

熊记者听完后,顿了几秒:“你可真能折腾的!”

他当记者这么多年,就没见过那个年轻女同志有这么多想法,一天一个样。

叶蔓嘿嘿笑了笑:“麻烦熊记者帮个忙,通融一下,我先付一半的定金,过一个月付剩下的钱。”

“走吧。”只是举手之劳,熊记者没有拒绝,但路上他提醒叶蔓,“订阅《溪化日报》的多是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人几乎很少有征订的,这个广告恐怕达不到你的预期。”

说白了,个体户大多不会订阅《溪化日报》,他们就是要了解相关的政策风向,也会看人民日报,电视和收音机里的新闻。叶蔓期望能通过在《溪化日报》上打广告的方式发展客户,很难。

叶蔓点头:“我知道,这不是省报,电视台,广播的广告费太贵,打不起吗?”

该提醒的已经提醒了,熊记者没再多说,将她领到了三楼的广告部,跟负责人打了个招呼后,介绍叶蔓道:“这是我的一个朋友叶蔓,长永县人,有点业务想找你们广告部谈一谈。”

简单介绍之后,熊记者就下楼回自己的办公室了。

《溪化日报》的广告业务开展得不怎么样,从人员配置和办公室就看得出来,就一间十几平米的办公室,两个工作人员,负责人叫杜大伟,三十多岁,蓄着八字胡,还有一个叫小伍的年轻人。

杜大伟将叶蔓领进办公室,让小伍倒茶,然后问叶蔓:“叶同志是哪个单位的?”

叶蔓摸了摸鼻子说:“杜同志,我以前是长永县红星电视机厂的职工,前阵子下海开了一家家电维修部,现在是想给咱们店里打个广告,也不占什么地方,就一个小豆腐块就行了。这是我自己做的广告内容,您请过目。”

杜大伟结果叶蔓递来的一张纸,上面只有两句话:长永县老师傅家电长期对外销售各类家电零配件,价格优惠公道,一颗螺丝钉只要五毛钱,地址……

真的够简单的,巴掌大的地方都用不着就能将这条信息登上去。

“这就完了吗?”杜大伟有点丧气,还以为来了个大广告主呢,结果就这小鱼小虾。

叶蔓笑了笑:“这是第一广告嘛,先打个试试效果,要是效果后期再加大投放力度。杜同志,你看这个广告刊登一期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