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第4/5页)

可惜了,他是个认识火器的。

他要是莽上来就好了,肉身对火、筒,这一次的大胜就不只是北戎王溃败,而是北戎王被炮轰了。

林姜伸手为两人倒了茶,听周黎蘅把战事一一说来。

-

若是采访现在的北戎王,他的心情就是两个字:憋屈!

他自问是个雄才大略的人,他难道想跑吗?他不怕丢脸吗?

原本听说大周朝廷派了个极年轻的先锋军来,据说还曾给大周皇帝做过护卫,北戎王是誓要将他俘虏,以向大周皇帝提条件的。心中盘算就算不能活捉,也要斩下他的头颅,然后送给大周皇帝,显示北戎的战力国威。

可对方简直太过分了!居然搞火力碾压这一套,他可是肉身好不好,难道能去堵着炮口吗?

北戎王当时率兵突袭在前,一路要杀入军中时,就见大周的军队前列散开,卫刃坐于马上姗姗来迟——没办法他的马跑的比较慢,只好出场晚一些。

主要是卫刃肩膀上扛着一个沉重的火、筒,一般快马的负重能力不够,他就没有用善于奔跑脚步轻快的关中马,而是特意用了载重多,耐力久的马匹。

以至于北戎王都快突进到大周先锋兵的脸前时,卫刃的马才赶上。

这时候,北戎王与卫刃之间的距离,已经近的危险。北戎王是用强弓的,以这个距离,若是抽箭而射,完全可以把人射个对穿。

北戎王的手已经握在了弓上。

然而当距离再近,当北戎王看清卫刃肩膀上火器的口径时候,立时就风中凌乱了。

这个距离下,他要是被轰中,那不当场四分五裂啊!

于是震惊之后,他不得不一个急转弯,打马撤回军中。这一撤就撤的非常痛苦:这两方将士一见面,他立刻回退,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而且北戎常年居于漠北之地,军中兵士跟他一样有见识,认识火器的人,还真不多,见自己的王冲了一半忽然往回撤,军中不由一片骚动的哗然,显而易见的不可置信。

而北戎王身边一位副将,见君主忽然后退也是震惊不明,听大周军那边发出了欢呼和嘘声,这位副将热血上头的情况下,咆哮一声,没有继续跟在北戎王身边后退,反而直冲卫刃而去。

那一瞬间,北戎王的心理活动很复杂:一来是痛心,自己怕要有一个勇猛副将被轰成渣滓了;二来却也有点庆幸,毕竟自己这一退,实在是太难看了。偏生自己这边的将士不懂那少年将军肩膀上扛着的‘黑筒子’的可怕。

若是自家副将冲上去,被轰成渣的话,自己这一退倒是也有缘由。

回头还能在军中宣传一下对方胜之不武,用火器来胁迫淳朴的北戎军队等话。

于是北戎王退到军中,两眼盯着副将的背影。

然而卫刃见冲上来的是北戎副将,便就地放下了肩上扛着的火器,跟在卫刃身边的一位副将则立刻分毫不差地跳下了马守住火器,这都是排演过许多遍的。

同时卫刃纵身跃上了副将的名驹快马,纵马提刀,只见电光闪过一般,那位冲过来的北戎副将就殒命于刀下。

整个过程发生的太快,以至于战场上出现了瞬间的真空安静。

过后才是一片喧腾,只是大周这边是士气大涨,军士皆为此欢呼鼓舞,热血沸腾,恨不得这就冲上去把这些入侵他们家园的敌人刀刀见骨。

而北戎这边则是经历了出征来从未受过的大挫折,又愕然又低迷,发出了不可置信的呼声:难道这大周的少年将军会什么妖法不成?不然的话,他们淳朴(简单)的脑筋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家天神下凡的王,见了这位少年将军就转头跑路,而英勇上前的副将被其一刀毙命。

北戎王简直恨死卫刃了:世上怎么有这么阴险狡诈的人啊!

对着我就用炮,我一跑路,对着副将你就痛下刀法。这,这简直是不讲武德!

但这会子再冲过去也没用了。

北戎王眼睁睁看着方才卫刃手下的副将,在地上架起了火器,黑洞洞的口就对着北戎的军队中他的方向,只要他敢冲出去,他们就敢点火。

这一支西洋火器很珍贵,大周尚且不能量产,是林长洲好不容易带回来的,卫刃带走它,就是专门候着北戎王的。

卫刃非常节约,绝不会用在另外的人身上。

北戎王被他针对的郁闷不已。

自他成年开始整顿整个漠北以来,北戎王有过失败,但还没有过这种气的想吐血的怄气失败。

这一仗大周大获全胜,还伤亡极小,基本就是去追了一下落单的北戎兵士,顺手收回了离通城最近的两处小镇。

那原本是北戎暂时的据点,他们这一退一败,自然就要退回一座坚城固守整顿,这种小镇是保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