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第3/5页)

而林姜的做法皇上也确实有点难以理解,站在他男人的角度来看,临出嫁前的女儿,不应该又忐忑不安,又向往婚后美好生活,躲在闺房内不出门,给自己绣绣嫁衣吗?

其实皇上原本只给她三天假,是有点跟她开玩笑的意思,是想着给她留余地来求。皇上都做好准备,林姜只要开口请假,皇上就批准——结果林姜不但来上班,自发加班,甚至还为宫女事儿给他上折子让皇上一起加班。

皇上不免感慨道:“朕记得几个长公主出嫁前,可不是这样的。”

虽如此戏谑了林姜两句,但事关宫女出宫,自立女户进入医馆学习医道之事,皇上却一一允准。

林姜还真有点意外,她原以为皇上起码不会这么痛快地答应。

还是画眉公公之后私下告诉林姜,皇上曾提起过,当年他的生母早早病逝,就是为着生了病后,太医们按着宫规,从头到尾只隔着帘子诊脉,只是不停的调药开方,最后药石无效便去了。

其实对皇上来说,心里也明白,生母当年可能真是病的重,可能就算太医能面诊能施针也无用。

但从头到尾,生母连太医的面都没真正见过就过世了,还是让皇上心里不得不想:若是当年,朕的母亲能遇到一位女医,或许现在还陪在朕身边吧。

作为帝王,皇上从来很冷静,不去想假如的事情。朝廷大事,落子无悔。可唯有此事,让皇上于许多日子里,都不禁去假如,更为这个假如伤感。

待林姜告退后,皇上还对画眉公公道:“祖宗曾有规矩,这宫里不许再立女医馆,朕自然不好违拗。既如此,便让这女医馆立在外头吧。”

画眉公公心道:要是成帝爷知道,这宫里如今的太医院院正都是姑娘家,而宫女们到了年龄出了宫可以去学着做女医,怕是会气活过来。

皇上一贯是擅长压着祖宗规矩的底线做事,让御史们既不能上折子公然骂他,他又能推行了新的变革。

林姜听了深深感叹。

这就是皇上与太上皇的不同了。

太上皇自己被疾病折磨痛苦,就恨不得天下人都陪着他痛苦,别人不难受他就要砍人,让人不得不痛起来。可皇上却是自己经了生母的医治短缺而离世,就会记得这个遗憾,盼着天下人最好不要经历跟他一样的离丧。

这大概就是,哪怕是太上皇同胞兄弟,绍王爷还是选择将唯一一个救命机会留给皇上的缘故吧。

这样的帝王,是会为无数子民考量的。

有皇上的赞同,这件事情推行的就很顺利——原本,这些宫女的下场也从来不为人注意。她们出了宫,就像是小水滴,到底是砸在泥地里摔碎还是混入江河,根本没什么人管。

但对她们每个人来说,这样一个机会,就是一生的转折。

-

于皇上而言,林姜安排些到了年纪出宫的宫女去医馆,确实不是大事,不过是弥补一点点他掩藏在心底的一个太久远的伤口,过后也就罢了。

对他来说,今年过年有一件事是重中之重的大事,那就是多国来朝。

林长洲曾在九月份回福建港口补给大周朝货物的时候,给皇上上了一封折子,说是有一些大周商人多番前去做生意的海上小国,想要来大周朝贺,询问皇上是否能允准。

皇上一听,那必须允准啊。

所谓“治隆唐宋”,正是有万国来朝的景象,才叫盛世。

当然林长洲在折子里写的也比较明白了,有些小国明显是馋大周的物华天宝,所谓来朝贺,其实是想从大周的帝王这里要点好处。

但皇上仍然拍拍国库,表示:让他们来,这种面子钱该花的可不能省。

于是这一年年节,随着林长洲进京的就有一十六名各小国的使臣,甚至更有七八个海外小国的国君本人。

其中国家最繁华富有,也是跟大周建交最早的,就是茜香国。

茜香国是特殊的女国王当家作主的国度,大周历代帝王早有耳闻,也都很喜欢茜香国出产的汗巾子、香粉胭脂等物。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茜香国特产的红汗巾:夏天系着,肌肤生香,不生汗渍。[2]

都是各个王公府邸才能分到的贡品。

皇上十分满意:很好,不单有贫瘠的海外小国来打秋风要赏赐,还有茜香国这种国力不弱的女国王亲自来朝贺,正好可彰显他的政绩,算是在史册上给他添了一笔超过太上皇的功。

毕竟之前几任大周的皇帝,茜香国虽然每年也贡些东西来,但女王从未亲自来过。

为此,礼部可是又忙乱了起来。

主要是这些海外国家,言语各异,虽则跟大周的商人做生意多了,总能有几个会说大周官话的人,但说出来的话,往往还是南辕北辙。礼部的官员又是习惯了凡事引经据典的,两边人员就都比较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