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第4/6页)

鹦鹉接话:“论起脾气亲和来,谁又能比过宝姑娘呢?”她说这话却带着点特殊意味。

她们荣庆堂的丫鬟因为跟着贾母,难免就自视甚高,看姑娘们也有些点评的意思。

那位薛家的宝姑娘,不是她们说,简直是林姑娘的反面,也太爱串门了些!每日都要把荣国府各处主子奶奶姑娘们走一圈,至傍晚才回自家。

连贾母都曾私下说过:这宝姑娘年纪也不大,倒有这样的耐性应酬敷衍,各处与人结交为善乐于经营,真是稀奇。

这话可算不上什么赞扬褒义。

“至于史大姑娘,那是咱们老太太的娘家人。她性子倒是豪爽,可怜现在史家穷起来了,她不免跟着受磋磨。老太太屋里的人,自然不会小瞧她拿不出赏钱,可家里别的婆子丫鬟就不一样了,背地里不少笑话史大姑娘的呢。”

鹦鹉听琉璃这么说,倒想起一事,连忙道:“说起这个,上个月史大姑娘不是来住了几天吗,宝姑娘跟她却是极为亲密的,史大姑娘还去梨香院住了几晚上。”

两个人正讨论着,忽然听见外面贾母的声音,可见是带着宝玉回来了,就连忙止住话,出去迎接倒霉的宝二爷。

宝玉被打一事,喜闻乐见地在贾府传开了。

当然喜闻乐见这个词是林姜加上的。雪雁陪着黛玉回兰芝院后,就气鼓鼓将方才贾母抛下黛玉就走的事儿吧啦吧啦说了,顺便还把林姜等人不知道的宫花事件也翻出来叨唠了一遍。

夏嬷嬷气的脸上皱纹都多了两条。

在他们林家,什么好东西不是先由着姑娘选,哪怕一草一苗一碟果子,老爷都会吩咐,最好的先送给姑娘们吃去。

可到了荣国府,居然连什么簪花都送完了别人,剩下两支给姑娘。

夏嬷嬷看起来,很有准备冲出去打周瑞家一顿的架势。

直到宝玉挨打的消息传了过来,夏嬷嬷的铁面才放松了些。而贾母,也是直到晚间忙完了安置宝玉,教训贾政等事后,才叫鸳鸯来安慰黛玉,说是明日再教她入宫之事。

鸳鸯说话,黛玉也只是听着,听完后关门送客。

鸳鸯能混成贾母身边第一人,就不是鹦鹉能比的。她察觉出了林姑娘的冷淡,只是她唯有苦笑。在老太太心里,当然谁也比不上宝二爷,林姑娘虽是嫡亲外孙女,可才来了几个月,感情就差些。

而老太太方才情急之下表现出来的亲疏,也实在有些伤人心。

鸳鸯只好走了,回去后也是报喜不报忧,只说林姑娘正在拟年节下的礼单子,是要给林家在京城的故旧安排年礼。

贾母也就点头:“玉儿是个极聪慧的孩子,正如当年的敏儿。”然后又烦忧:“要是有个敏儿那般的儿媳妇做臂膀,我也就不愁了。如今你看看府里这两位好太太!一个着三不着两,专会怕老爷和扣银子,一个看起来吃斋念佛不管事,其实心里把着这管家权不放,还不如真撒手不管,倒少替府里得罪些人!”

鸳鸯就劝道:“老太太别忧心,还有琏二奶奶呢。”

贾母点头:“看今日小林太医行事,想必凤丫头没掺和进祸害人家生意的事儿里头去。否则都是王家的出身,小林太医绝不会对凤哥儿那么客气。”

贾母摇头一笑:“那小林太医对凤哥儿和气,大半也是做给咱们看的,叫咱们别会错了主意,当她是糊涂年轻女孩子糊弄——到底是谁想算计她家里,她心里门清!”

鸳鸯见老太太苦思冥想的忧虑,心里对两位太太不免都有不满:老太太这么大年纪了,还得给家里操心不说,还要为二太太收拾得罪人的后果,真是……

方才两位老爷也是,林姑娘要入宫的消息一出,两位老爷就巴巴站在这儿异口同声:请母亲拿主意。

明明都是四五十岁的老爷了,遇到正事还是没有主意,纳小老婆的主意倒来的很快。

-

腊八这日,宫里各处都分送腊八粥。

除了太医院的腊八粥有林姜的,太上皇、皇上处又单独给她赐了一碗,甚至连太后娘娘都命女官额外送了一份。

谁知太后送过后,后宫诸嫔妃也跟着动起来:反正有大佬在上面顶着,两位陛下要怪她们拉拢太医也得从太后开始怪,所以各宫各院都打发太监给小林太医送了腊八粥过来。

送粥是小事,主要是让宫人打听打听:小林太医您开始做玉容膏了吗?过年可不是休息的理由啊,赶紧工作起来。

林姜都是打太极:父亲还没回京,最重要的一味药引子都没有,实在做不出来。

倒是皇上听闻此事后,还特意去了一趟凤霖宫中寻皇后:“你是六宫之主,管束好嫔妃。今年母后赏腊八粥,为的是齐阳妹妹得了小林太医的药,给外甥治脸面,那是父皇跟前过了明路的,母后才破例赏了一碗腊八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