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第3/3页)

林如海听闻乔槐是贾代善身边的人,不由得放心了不少。岳父戎马一身,乔槐行事作风确然像军中历练下来的人。

直到林如海拆了信,越看越觉触目惊心。

贾赦写的内容颇多,从自己断了贾代善净饿疗法后贾代善有所好转开始,到贾代善因下人流言气急攻心,摔跤跌倒之后油尽灯枯。

接着几句话略过贾赦争夺荣国府掌家权这一段,写到一僧一道大闹贾代善灵堂,自己拿下一僧一道之事。接着提了一笔一僧一道和王氏是旧识,五年前王氏在一僧一道手上买了通灵宝玉。

这些事桩桩件件都和朝堂有关,贾赦却只字未提朝堂之事,也没有增加任何自己的分析。

贾赦之所以写这样的内容,是有自己的考量的。他并不知道江南局势如何,林如海有没有被甄应嘉监视,更有甚者,林家有无细作,这封信会不会落到别人手上。所以贾赦信上的内容很谨慎,要确保此信就是落到致和帝手上,也不会有任何僭越的东西。

林如海毕竟是探花之才,他若真是个聪明的,看到这样的信,应当能分析出许多事了;若是他看完信只能看懂信上的内容,看不懂弦外之音,那这个盟友不要也罢。

而林如海当然看得懂啊。看完信之后,林如海先将书房内外的人都打发了,又命小厮远远守着不让人靠近,才开始问乔槐一些信上不便明言的内容。诸如贾代善是否确定过身,一僧一道大闹荣国公灵堂之后,京城各家反应如何。

能在常胜将军军中做探子,而且能被贾代善带回京城,那都不是一般的素质。听林如海这问话技巧,算是抓住了关键,乔槐才谨慎的回答了林如海部分问题。

譬如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声名鹊起于江南,现在这二人的案子已经交给三司会审,自己南下除了奉命送信外,还要查访当年的受害人。

林如海听完这些,根本压制不住心中惊涛骇浪。

能和甄应嘉周旋这么久,林如海的政治素养自然对得起探花之名,那林如海自然能联想到许多问题:为什么查访当年的受害人,不是三司官员,而是贾赦派出来的人?

贾赦的信上有贾代善的死亡日期,算算时日,总共相隔不久,荣国府的人就到了江南,中间日夜兼程是在和谁抢时间?为什么两个神棍是江南起势而不是别的地方?

当年贾王氏生了个衔玉而诞的儿子,那么巧岳父就回京荣养了。贾代善虽然从未说过原因,林如海也能心知肚明。当时林如海就不信初生儿口中衔玉这等奇事,现在竟然查出那玉是王氏买的?这里面有什么样的阴谋已经不言而喻了。

林如海震惊得无以复加,但很快就冷静下来,立刻拿起纸笔写写画画。不愧是能考上探花的人,林如海的心路历程和推演结果竟是无比接近事实。最终林如海得出结论:不管是皇上先动手还是司徒岩先动手,京城要出大事了。

乔槐还有事要办,送完信之后就赶去了大如州和盛泽汇合。而两日之后,王氏派出的报丧人姗姗来迟。

这回来的日常和林家走动的奴才,所言贾代善过世时辰和贾赦来信所言分毫不差。这下越发确定贾赦信上所言皆是事实了。

那么京城定然会发生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就现在岩亲王的实力而言,林如海很轻易的得出结论,无论司徒岩是否逼宫,都是死路一条。司徒岩一旦失势,江南甄家也到头了,江南官场势必变天。

林如海一边格外注意京城的消息,一面暗查盐政衙门的相关事务。林如海自己任两淮盐运使以来,和甄应嘉斗智斗勇,丝毫未犯有违律法之事。但是一旦京城真的派人南下巡视江南,江南官场必是相互倾轧,林如海必须防着有人浑水摸鱼,盐政衙门突然多些‘证据’出来。

因心中有所预感,又格外留心。在岩亲王谋逆一事大范围在江南传播开之前,林如海就接到了消息。而此时,林如海接到消息说王家又有几艘大船要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