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军粮(第2/3页)

可尽管已经磨得很细,但面质依然比后世粗糙许多,就像在嚼粗粮,与他想象中差距很大。

而平民百姓要想顿顿吃上今天这样的食物?那可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第五伦估摸着,自己活着的时候,能将国家治理到让庶民逢年过节有闲暇和条件吃一顿饺子就不错了……

那第五伦不惜花费劳力,广修水磨坊,将公家麦子晒干脱壳后磨成面,图什么?

很简单,就三个字。

“制军粮!”

……

有一种面食,参与尝麦仪式的百官和吏民没机会吃到。

未央宫中,专门负责膳食的太官官署院子里,架起了大灶,上面架着大锅,身强力壮的兵卒抄着铁铲,在反复搅拌锅中的东西。

却是磨好的麦面,与豆粉混合,不加水,只用凝固的猪油在锅底抹一圈,然后将面粉放锅里开炒。

灶火不算旺,但抄铲的兵士依然热得够呛,炒一会就得换个人继续,否则很容易糊掉——也不怕笑话,刚开始时没经验,已经糊过好几锅了。

等到不停翻炒大约一刻,炒面散发出香味,目测差不多了,便出锅盛放好,庖厨托着一碗来到旁观的魏王面前。

炒好的炒面色泽深黄,第五伦挑了一勺直接吃了一口,不难吃,不过很干,难以下咽,若是加入少量水,便可以捏起来吃,多倒点则成稀糊状。

尝完原味的炒面,第五伦又试了试加了盐巴的,口感更差些,但还是得加。

“将这些炒面装在长条布袋中,放置在仓中,看能撑多久不坏。”

若是能保证个把月不变质,那这特制军粮就算成功了。

夏粮入库后,这场大饥荒的第一个阶段,算是顺利过关,第五伦招来专管粮食的任光,对新收的粮食做了以下安排。

“一半留存太仓,好稳定长安东西市粮价。”

“数万石来不及磨成面的麦子,以漕船由渭水运往河东。”

任光应诺:“大王是要再打一场‘泛舟之役’啊!”

此事发生在春秋时,正值“秦晋之好”的蜜月期,晋国灾荒,向秦求救,秦穆公遂派了大量的船只运载了万斛粮食,由秦都雍城出发,沿渭水,自西向东五百里水路押运粮食,横渡黄河以后再改由汾河漕运北上,直达晋都绛城。

当是时,运粮的白帆从秦都到晋都,八百里路途首尾相连,络绎不绝,史称“泛舟之役”。

如今绛县正是东征军的大本营,在那聚集了三万大军,一边进攻上党,一面觊觎太原。上党地形复杂,如今景丹猛攻长子县,陷入了漫长的攻坚战,河东粮食吃紧,窦融已经告急,这些麦子正好能解燃眉之急。

“至于剩下的麦子,由各地水磨坊日夜不休,磨成面粉后,就地架灶炒熟,封存后相继运往北地、上郡!”

第五伦没忘记被自己打发去对抗匈奴、胡汉的耿弇,近来胡人也遭了荒,配合胡汉的军队,频繁骚扰西河、上郡,在那种地广人稀的地区作战,炒面配边塞产的肉干,若再加几片乳酪,就是最合适的单兵口粮。

而耿弇也没让第五伦失望,夏至刚过,北方就传来了一个好消息:

“车骑将军耿伯昭,已略定北地郡,正移师上郡、西河,以御胡虏!”

……

耿弇对北地郡的进攻持续了两个月,这速度不算慢,毕竟是黄土高原,光赶路就够磨人了。

好在陇右也遭了饥荒,内部正在整合重组,隗嚣性情保守,并未做坚决的反抗,随着当地两大家族傅氏、甘氏西逃,整个北地郡也正式异帜,归顺了魏王。

听闻匈奴侵扰西河、上郡的消息后,耿弇立刻带着主力赶赴,但也留了一支偏师,交给因军功升官为“校尉”的蒙泽带领,前往新秦中。

时隔这么久,新秦中终于能和关中再度连成一体,就像是失散多年的孩子再度回到父亲怀抱,蒙泽作为魏王旧部是颇为欣喜的。

荒凉的神泉障已过,四周尽是一片荒凉,有时候几天都看不到一户人家,只有干涸的盐湖和拦着风沙的汉长城陪伴他们。

“汝等以为新秦中和此处一样,是边塞荒凉之地?”

蒙泽经常对部下们夸自己的家乡:“我家在卑移山下的廉县,汉时修了许多沟渠,土地膏腴,号称小关中。新秦中的麦子会比关中晚熟半月,眼下正是一片金黄,等到了那,正好与诸位一起尝尝新麦!”

可等蒙泽率军踏上新秦中的草场时,看到的却不是当地百姓夹道欢迎魏王的旗帜,而是一群群茫然无措的难民,扶老携幼,聚在富平侯张纯的坞堡周围,面色苦楚,而张纯的家仆徒附,正在组织政绩。

蒙泽傻了,这情形他是见过的,许多年前,当匈奴人入寇之际,河西几个县的百姓也曾聚集在码头,逃难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