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一零二(第3/4页)

“我知道。”嬴政难得地笑了笑。

谈论起亲人的时候,他仿佛默认了自己并非孤寡。

少年人坦坦荡荡:“可后来,我就不这么想了。生活稳定下来,阿母不再害怕,她就不会再无端指责我、放任我受人欺凌。阿母还会主动识字,问我在学堂上,夫人又说了什么关于秦国的事。”

赵维桢故意揶揄道:“这是我的功劳。”

她的语气跳脱,本意为玩笑。但嬴政却是重重颔首:“是夫人的功劳,但我意不在此。”

“王上是指?”

“太后并非生来聪慧,可她也能学着去上进。从惶惶妇人,到今日主持修葺官学。”嬴政说:“既是如此,我想,能为秦所用的女子,理应不止是夫人一人。”

少年国君说到此处,才收敛了眉眼之间的温情。

“若是男子受到教育,可为秦所用,那女子受到同样的教育,又有何不可?”嬴政终于说到了自己的观点:“如夫人所说,夫人并非对男女偏袒,任人唯能,寡人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赵维桢:“……”

嬴政见她不说话,眉梢微挑:“怎么,寡人以为夫人会高兴呢。”

赵维桢还能说什么呢?

她深深吸了口气,抬起双手,深深行一礼:“孟隗谢王上。”

秦王政不是一个拘泥于世俗、传统乃至当世生产力束缚的人,这点赵维桢早就知道。她敢不设限的办学,也是笃定对少年嬴政的了解。

她相信他能从细枝末节方面想明白的,他一直能。

只是,赵维桢不论如何也没想到,少年嬴政竟然是从自己母亲的改变中得出了结论。

那可是赵姬啊,历史上不曾为始皇帝留下任何正面影响,甚而为了情人与私生子而背叛他的赵姬啊。

赵维桢当年根本没想这么多。

她只是于心不忍罢了——同为女性,赵维桢不忍心就这么抛下赵姬,将其视为弃子丢到一边。

最困难最危机的时候,赵维桢还为自己的心软而后悔过。

而仅仅是一名女性命运的改变,竟然能引起一名未来帝王的认知改变。

“无妨。”

嬴政看出了赵维桢的心情,也不多言,只是抬了抬手:“寡人力所能及,但夫人得拿出成绩来。只要人才有用,寡人才不管他是男是女。”

赵维桢苦笑几声:“王上都说了,区区一个蒙学,十一二岁能看出什么来?”

满打满算十二岁蒙学结束,也就是小学毕业的程度,这还没成人呢!

而且就算得到国君的认可,赵维桢也并不乐观。

原因很简单:考入蒙学的女童,实际上只有三四个,而且成绩都不怎么样。

赵维桢无非是仗着知晓历史罢了,可她们呢。

她们只能靠天赋,必须比同龄的男孩子更聪明,更天才,更有主见,才得以杀出重围。

想要培养出第二个“赵维桢”,太难了。

就算她努力了,也不意味着会出结果。

“孟隗定会尽力而为。”赵维桢真诚道:“横竖要试试。”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嬴政接嘴,“夫人好一君子。”

不了吧!

要让孟子知道有她这么个人,不惮于用离间之道祸祸中原,怕不是要气到棺材板都飞起来。赵维桢啼笑皆非:“王上莫嘲笑我!”

而后她又道:“《礼记》有云:人存政举,人亡政息,自古以来皆如此。我只是不希望我的愿景白白浪费掉。”

嬴政闻言侧目:“夫人这话,寡人不苟同。夫人还不到而立的年纪,仲父亦很年轻,怎就说到‘人亡’了?”

赵维桢抿了抿嘴角,只笑。

就因为她还年轻,才要去试试。

也许秦王政不介意用女子,也许他的儿子也不介意,但之后呢?总归赵维桢只有一个人,她无法改变整个时代的社会生产力,也无法以一己之力让秦国彻底现代化,填平男女差距。

但赵维桢还是想努力一把。

万一就能成呢?

“王上说的是。”赵维桢温言说:“不过我可不打算在这个位置上做到死。”

嬴政猛然回头。

对上少年人锐利明晰的视线,赵维桢继续说了下去:“迟早有一天,会有人比我与吕不韦更能胜任协助王上的职责。到时候我们不走,就显得多余了。天下之势不停变换,不会有人永远适合固定的位置。”

“秦国的朝堂历来如此,商鞅如何,张仪如何,白起、范雎以及穰侯又如何?终有一日,我,或者吕不韦,纵然自身不想,牵扯到各个因素也一定会成为秦国这辆战车的绊脚石。”

赵维桢真挚且诚实地解释:“所以,我才希望多多为秦国招揽一些人才,多多培养一些年轻的苗苗。”

不论男女都是一样。

嬴政没说话。少年人稍稍蹙眉,一双凤眼里闪过几分复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