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九十八(第2/3页)

说完,他把自己的书简推到赵维桢面前。

“君上言及‘传播文化’,便是想叫六国之人心服。”

李斯说:“周天子以礼治国,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皆有准则。但凡接受准则,并且履行准则的人,都是接受周天子的人。秦国亦可效仿之。”

赵维桢立刻就明白他想做什么了。

“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认知,就要从改变文化的载体开始。”她说。

“载体?”

李斯愣了愣,但也明白了赵维桢的意思,旋即点头:“所谓‘文化载体’,就是文字。斯以为,传播出去的书册,用他国文字撰写的同时,亦可配上一种新的文字。这种文字,可在统一六国之时作统一文字。”

解释完自己的动机,李斯又补充。

“不止是文字。”他说:“尺度、重量,乃至货币,七国各不相同。眼下都可借纸张为载体,推广一份崭新的标准。”

好巧不巧的是,少年嬴政也是这么想的。

赵维桢勾了勾嘴角。

历史上正是李斯以秦籀文为标准,整理出小篆,为秦国的统一文字。

同样的,度量衡、货币标准,也是他来提出并且制定。从此中国的历史上走上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大一统文化。

“是你这么想。”赵维桢淡淡问:“还是觉得国君喜欢这样?”

李斯身形一顿。

他的眼眸闪了闪,而后维持着平静回应:“王上确实提及过。”

赵维桢倒是无所谓。

秦王政不是一个偏听偏信的人,他有自己的判断。

而且,李斯这招确实挺好。

借着还没统一的时候,先把小篆和度量衡做出来,之后随着出兵慢慢推广。如此徐徐图之,总比一统之后一夜之间彻底改了来得好。

“之前见过李卿的字迹,可谓法度周正严谨,令不韦钦羡不已。”吕不韦笑着说:“维桢,我为李卿举荐,既是他提出要整理文字,不如就让他亲自来,免得白白浪费那手上的造诣。”

那是当然!

吕不韦不说,赵维桢也不会教给别人的。

这可是写出《峄山刻石》的李斯啊,是小篆的祖师爷!他横竖得给赵维桢把那几个厉害的石碑再写出来。

不止如此,李斯本人的文笔还不错。

赵维桢还记得历史记载中李斯撰写几篇文章,甚至一度上过语文课本。

尽管知道不能逮着一只羊可劲薅羊毛,可这只羊实在是太能干,赵维桢忍不住。

于是赵维桢又搬出早就筹备好的说辞:“李卿若是有空,能否试着写一篇《三字经》?”

“《三字经》?”李斯愣了愣。

“每句三字,通俗易懂、郎朗上口。”赵维桢说出自己的要求:“用以做蒙学使用,可教导学童们最基本的各种学识。”

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哪个没背上几句《三字经》呢!可现实中的三字经直到宋朝才出现,而且算作儒家经典。

既然现在没有,那就提前写出来。不仅是好用于开蒙,还很容易传播。

果不其然,赵维桢一说,李斯立刻会意:“亦可将法学经典涵盖其中,作传播用。”

赵维桢笑着点头:“没错。不过李卿眼下有些忙,若是没时间,我可以委托他——”

“不忙。”

李斯平板无波地打断了赵维桢:“我在咸阳无亲无故,余下的时间拿来钻研,当个乐子也不错。”

赵维桢:“那就劳烦李卿。”

李斯:“听闻王上……”

赵维桢:“什么?”

李斯的表情微妙地变了变,稍稍低头,几分复杂的思索自他面上闪过。

他的情绪、语气分毫不动,可青年周身的气压略略低了一些。李斯谨慎出言:“王上言及相国出使楚国,曾经拜见过家师。家师当真是提及了斯有位师弟,适合秦国么?”

吕不韦侧了侧头。

他见赵维桢不动声色,紧接着莞尔:“若非荀卿提及,不韦怎会得知?”

李斯抿了抿嘴角:“荀子门下,斯却算不得什么。如果王上有需要,我可为王上举荐。”

吕不韦:“那韩国的那位……”

赵维桢可没说假话。

吕不韦去拜访荀子,荀子自然会与他聊关于秦国的事情。

如此一来,提及韩非,也是理所当然——他的几本论述,言及法家利害,正巧是秦国需要的。

“我确有一位来自韩国的师弟,名唤韩非。”李斯阐述道:“但韩非为韩国宗室,不见得会出手助秦。”

“无妨。”

赵维桢笑吟吟道:“现在秦国有李卿不就够了?荀子推荐的其他门生,待到之后用时再谈也可。”

李斯:“……君上说的是。”

其实李斯说的多少有些道理。

韩非虽然不是韩国王室的直系,但到底是宗室后代。现下秦国酝酿着攻韩,即使真把韩非绑过来,他也未必会协助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