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九十五(第2/3页)

她是肯定能想开的,大概还想得太开。

赵维桢挂念着让赵姬有事可做,就是为了让她忙起来。

如今看起来她忙的热热闹闹,还挺上心,赵维桢也就放心了。

——这样的话,也就没嫪毐什么事了,对吧?

“那王上觉得这书册如何?”赵维桢问。

嬴政闻言侧了侧头。

他一双黑白分明的眼睛垂下去,看向手中的书册。

白纸黑衣,少年人瘦削却挺拔。如此看来,十四岁的国君,也是名翩翩青年了。

“这纸书,原料众多、重量轻便。”嬴政说:“较之竹简好携带,较之帛书更低廉,制作工艺也不复杂。这几本《千字文》,只是个开端,改日各家学说、秦法秦律,都可印刷成册,连寻常人家也买得起。”

“是。”赵维桢赞扬地点了点头。

“只是官家可印书,私家也可。”嬴政一针见血:“若是有人借以作乱,也很容易。秦律不得黔首有二心,可这纸张,很容易酝酿二心。”

怎么说呢?不愧是嬴政。

古往今来,但凡是历史动荡的时期,起到思想变革、文化传播的,永远都是文人手中的小册子。

纸这样东西,承载着太多文明意义了。

嬴政生来就是名王者,他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不利因素。

但——

“对王上来说,纸册也有好处。”赵维桢信誓旦旦道。

“嗯。”

嬴政沉思片刻,认同道:“印刷的书册价格很低,寒门学生也能买得起。一年两年看不出好处,可十年二十年,未来能为秦国做事的人会变得更多。”

买得起,就有更多的书读,平民实现阶级跨越的可能性就会增加,未来就有打破贵族阶级对文化知识垄断的可能。

当然了,赵维桢知道,这是个长线作战的过程。

如嬴政所言,就算起效,也得是今后。

而且,也不可能仅靠纸张来推动。

“要一步一步来。”赵维桢说。

“夫人昔日言及集()权之道。”嬴政思索着出言:“这书册,便是打算从人的想法入手。”

赵维桢扬起灿烂笑容。

“王上向来一点就通。”赵维桢赞扬道。

嬴政迅速扯了扯嘴角,而后他开口:“夫人既是叫工坊印了《千字文》,可是准备重开学堂?”

赵维桢:“确实有这个想法。”

嬴政:“如此也好,德音与文茵也该开蒙了。”

赵维桢:“……”

嬴政:“怎么?”

赵维桢盯着嬴政的面孔看了半晌,而后似是感慨道:“王上这番话,好像是默许我会亲自教导德音和文茵,却没考虑过她们两个是姑娘呢。”

纵然是在先秦,男女开蒙也是不同学的。

三四岁还好,到了七八岁,就不会在同个学堂授课。

但德音和文茵注定是个例外。

赵维桢是先昭王钦点可办私学的人,又是当今国君的老师,她若是重开学堂,不知道有多少贵族公卿想把自己的继承人送到她面前。

与此同时,赵维桢也不会随便找个女官去教德音与文茵。

她的女儿,她的继承人,她当然要亲自教导!

这也就意味着,未来赵维桢再次办学,想要让她收徒的人就得掂量掂量愿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和两位姑娘做同学。

——而且,既然都有两位姑娘了,赵维桢再多收几个有天资的女孩,也不为过吧?

她早就有这个想法,也大抵预料到会遭一些老顽固反对。

但对于嬴政来说……

少年国君不过一哂,甚至都懒得就此多费口舌。

“夫人恐怕并不仅是将书册用以学堂。”

比起讨论老顽固们怎么想,嬴政选择直奔正题。他掂了掂手中的《千字文》:“夫人的学堂总不会提供不起书简。”

赵维桢莞尔:“确实如此,我是想赠与他人。”

嬴政略一思考,立刻跟上了赵维桢的思路:“夫人可愿办官学?”

赵维桢身形猛顿。

“这纸张与印刷术,还是早早用起来为好。”嬴政笃定道:“免得到时候推广开来,反倒叫有心之人利用。既有纸张,就可有更多的人买得起书册。如此我秦国办起官学,去教化庶民,教之以秦律、秦法,总比等着其他诸侯国攻讦秦国好。”

说到最后,嬴政冷哼一声。

“口口声声虎狼之国,无非是因为秦国地处西隅,又为商后人,传统习俗与中原文化、礼仪不尽相同罢了。”嬴政淡淡道:“既是如此,与其秦国学中原,不如叫中原来学秦国。”

这……

这与赵维桢心中的计划不谋而合。

可赵维桢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她知道历史,她明白思想大一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知道著书办学是最好的思想传播方式。

但嬴政不是啊!

这年头,哪里来的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又哪里来的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