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五十九(第2/4页)

况且她把伯姚夫人换成赵姬,仍然是华阳宫的人,甚至是嬴子楚的正妻,华阳夫人就算想要找茬,都挑不出理。

说到底,让她丢人的,并不是孟隗夫人,而是自己的女官伯姚。

思及此处,华阳夫人深深吸了口气。

她看向伯姚夫人。

出嫁来秦,伯姚陪伴她几十年,虽为女官,但对华阳夫人来说却是比亲弟弟阳泉君还要亲近之人。

可是华阳夫人不想因为此事与太子心生嫌隙,更不想太子怪罪下来。

于是再亲近,她也得狠下心。

“你年纪也大了。”华阳夫人对着女官伯姚淡淡开口:“让你伺候我,我也于心不安。寻个时机,我派人把你送回楚国,回家与亲人团聚,好生养老吧。”

伯姚夫人闻言,身形巨震。

她难以置信地抬起头,花白的发间流露出带着恐惧的意外之情。

“夫、夫人……”伯姚嗫嚅道:“我——”

名为养老,这实则就是驱逐啊!

这张年迈的脸上,每一根白发,每一寸皱纹,都是为华阳夫人生出来的。而如今,仅仅是她多说了两句重话,就要驱逐她离开秦国?

华阳夫人挥了挥手,疲惫道:“我累了,不想再多言,你先下去吧。”

女官伯姚沉寂良久,最终也只能颓然道:“是。”

待到伯姚离开,华阳夫人没好气地开口:“你也走。少在我眼前晃,我能多活好几年。”

阳泉君非但没走,还陪着笑容出言安抚:“这有什么生气的?你在这里生闷气,可我听说,今天一大早孟隗夫人就出门寻墨家的工匠去了,根本没把这件事挂在心上,何苦如此啊?”

——同一时间,咸阳工坊。

赵维桢挤了挤眼,实在是没憋住,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阿嚏!”

魏兴忍俊不禁:“夫人,这天挺暖和的啊。”

赵维桢悻悻揉了揉鼻子:“这又是谁在惦记我?”

说完,她抬起头,看向墨家钜子秦央,以及他身后几名衣着质朴,年龄各不相同的农人。

“孟隗夫人。”

秦央兴致勃勃地介绍道:“你之前不是想找农家的人,商议商议改善农具的事情么?我把他们找来了。”

赵维桢双眼一亮:“农家的先生们?”

为首的农人,看上去已步入中年,面皮被晒的黢黑,手脚、容貌上早已爬满了茧子与皱纹。但哪怕是他看上去像个农人、穿着也像个农人,但一开口,也是流利的雅言。

“草民荡威,见过孟隗夫人。”

中年农人行礼之后,言语之间尽是崇拜与热切:“早闻孟隗夫人大名,今日终于见到了!夫人造曲辕犁、水车,惠及于民,我们这些人,都是要向夫人学习讨教的啊!”

其亲近之意,与之前秦央见面时大差不离。

对方热情,赵维桢便也带上了笑意。

自古以来,劳动人民的心思都是最复杂也是最简单的。简单在于他们追求不高不远,只求百姓吃得饱穿得暖,人人都能过上富足日子。

可复杂,也复杂在这里,要人人都能富足,谈何容易?

谁让他们吃饱饭,谁就是好人。

因而赵维桢拿出马具的图纸,并没有让秦国百姓觉得多么厉害。

可曲辕犁、水车的推广,却是让秦国的平民人人都记住了孟隗夫人的名字。连带着在墨家、农家这些显学学派之间,对赵维桢的评价都很高。

所谓农家,顾名思义,他们主张的便是注重农业生产。

不过同样的,赵维桢也没料到秦国会有农家子弟。

转念一想,《吕氏春秋》中有“上农”、“任地”、“辨土”与“审时”四篇,其中大量记载了农家《后稷农书》里的思想和技术。到了后世,《后稷农书》早已失传,留下来的便只有《吕氏春秋》中的文字。

吕不韦的《春秋》可是在秦国编写的,而秦国以耕战为国策,注重农耕,所以想一想,秦国有农家子弟,也很正常。

看来这位荡威便是其中魁首。

“先生见笑了。”

赵维桢谦虚道:“孟隗空有点子,却从未亲自耕作过,还是得向诸位先生们学习才是。”

这也是赵维桢希望见见农家人的目的。

不说别的,她是真没下过地啊!

昔日与秦昭王面谈,赵维桢滔滔不绝说什么后世改良之策,可她自己心里明白的很,要想改革,不管怎么改、什么时候改,都有一个前置条件:打好基础。

基础说的便是生产力。

粮食产量增加了,耕作效率提升了,平民能够吃得饱饭,交得起税,那到时候谁还会造反?

所以,眼下想怎么改制,太过遥远。

赵维桢觉得,还是先行改农具吧!这便需要农家子弟过来帮忙。

“孟隗觉得,曲辕犁是犁地用的,水磨则是用来碾碎稻谷外壳,这农业工序里的一头一尾,都可借助工具,那中间的种植、收获,是不是也能做点什么?”赵维桢侃侃出言:“只是孟隗不曾亲自种植过,没有经验,所以便想请教农家,能不能从中做些小工具,好方便农人生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