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五十一(第3/4页)

赵维桢可不知道秦王的原话是什么。

她沉思片刻,发问:“你偷偷告诉我,王上具体怎么说的?”

嬴政的记性向来很好,他不假思索出言:“王道是为了制衡公卿大臣。”

赵维桢心中一惊。

这……

这话可不该说给她听!

她心虚地环绕四周:幸好小嬴政一过来,其他工匠与墨家子弟自觉避开,给了他们二人单独交谈的机会。

不过,说了就说了,赵维桢也做不到忍着不与嬴政解惑。

而且——

能说出这话,赵维桢不禁佩服起秦王来。

都说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可在他的前面,秦昭襄王嬴稷,已经说出了类似的话语。

“这可并不是儒门的王道。”

赵维桢出言解释:“而是集()权之道。”

嬴政歪头:“集()权之道?”

在先秦时期能道出这样的思想,秦王稷也算是颇有远见。

可惜的是人的寿命有限,不然也许真的不用等到小嬴政长大,秦昭襄王就能一统六国,早早开启秦朝的时代。

只是现在——

“所谓制衡公卿大臣,可放在秦廷来看。”赵维桢解释:“政公子可知长平之战后,武安君白起坑杀四十万赵俘之事?”

“记得。”嬴政回答:“白起血债累累,所以秦王不得不杀之。”

“不仅因为他血债累累。”

赵维桢说:“还因为他军功煊赫,朝中武将,多为他所提拔。你是给国君打仗,但国君的臣子都是你的人,你叫国君怎么想?”

嬴政微微瞪大眼。

“夫人的意思是,”他惊讶道:“秦王早就想杀他?”

这赵维桢就不知道了。

反正她知道,白起之死尽管对后世之人留下许多遗憾,可在当时,却是内外诸多元素造成的。

至少,秦王稷不想看到一名手持兵力的人功高震主。

“再者,昔日秦廷,宣太后与穰侯把持朝政,”赵维桢又道,“楚系氏族势力庞大,整个朝堂上都是他们的人,如此下去,这国究竟是姓芈,还是姓嬴?所以秦王得势后,便把四贵驱逐出秦国,这秦廷才是国君自己说了算。”

说完赵维桢总结道:“平衡臣子、贵族的力量,始终要盖过他们一头,操纵、利用他们,这才是王上口中‘王道’的意思。其意在集中权力,而非以仁义治理天下。所以我才说,非为儒门的王道,而在于集中权力于国君一人。”

“意思就是说,”嬴政边思考边说,“不管是什么方针策略,都是为了稳固国君的位置。”

“没错!王道也好,霸道也行,目的不都在于让国君的存在更令人信服么?”赵维桢说:“我还是觉得,什么诸子百家,什么治国方法,有用就行。只要能让国君处在说一不二的位置,能集中权力于国君,就是有用。”

听到这里,嬴政才大概明白了一些。

他再深思下去,竟觉得秦王那一番王道、霸道,以及兵法的话语,和之前维桢夫人说的儒为心,法为骨有着别样的相同之处。

只是小嬴政今年才六岁,他再聪明,学识和阅历也限制住了认知。

明白有关联,但想不通如何去做。

在赵维桢看来,小嬴政眉头紧锁、眼神凝重,低着头、背着手,一副苦苦思索的样子,却是好半天都没想出个所以然来。

哎呀,果然还是小孩子做出一本正经的模样最可爱。

“想不通咱们就不想了。”赵维桢见小嬴政大有钻牛角尖的意思,哭笑不得地出言劝阻:“这么大的事情,秦王想了一辈子也没想明白,政公子又急于何时?”

语毕她牵起小嬴政的手。

“政公子咱们走。”她笑道:“回去同工匠们拿几坛好酒,庆祝一番才是正事。”

“嗯。”

嬴政认同地点头:“有了成果,理应嘉奖。”

赵维桢忍俊不禁:“公子真是越来越有王室风范了!”

二人一面絮叨有的没的,一面坐上马车赶回吕府。

只是赵维桢刚刚跨过门槛,还没来得及吩咐下人去搬酒,就听到阵阵嚎哭之声从父亲的院子里传来。

她面上一紧,嘱咐好魏兴照顾嬴政,拎着衣角直奔赵梁的别苑。

进院子后,只见赵梁靠在院外树下,明明人至中年,却手持帛书,大哭出声,像个孩童般失礼。

“阿父!”

赵维桢惊慌失色:“这是怎得了?”

赵梁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见女儿到来,更是难过。他对着赵维桢伸出手,待到握住女儿掌心,心底才稍微好受一些。

“维桢。”赵梁哽咽道:“平原君,平原君他——”

赵维桢的心猛然沉了下去。

“平原君没了!”赵梁哭道。

…………

……

同一时间,咸阳宫。

“平原君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