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四十七(第4/4页)

但赵维桢仍然被嬴政说的目瞪口呆。

他随口这么一说,直接就点出了自科举制出现后横亘我国历史千余年的问题——考试舞弊!

至于秦王嬴稷……

老秦王眉心一皱,雪白的眉梢微微扬起,而后他锐利的视线便转到赵维桢身上。

“这考校方式。”秦王问:“可否用在入官考试上?”

赵维桢:“……”

你比小嬴政还过分啊王上!

赵维桢顿时是笑也不是,震惊也不是。

怪不得这爷俩投缘,脑回路都是一致的走在时代的前沿。

只是赵维桢觉得,考试入官的模式在当下的社会根本行不通。

科举制出现的背景之一便是士族门阀与中()央集()权产生了矛盾,而在先秦时期,二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尖锐冲突。

生产关系还没到那一步呢。

但赵维桢理解秦王稷的意思,他只是觉得这样也许能为秦国选拔更有能力的官员,让秦国变得更好。

只是赵维桢觉得……

现在秦王所担忧的问题,恐怕不是官员。

“妾觉得不太合适。”于是赵维桢斟酌一番,出言反问:“敢问王上,如若开放考校入官,就考相国之位吧,黔首与阳泉君一同参考,那黔首考过了阳泉君,该怎么办?”

秦王当即了然。

他隐隐有些失望,但秦王稷也是听出了赵维桢的潜台词。

不提他人,偏偏提阳泉君,是因为他有为相的才能么?

当然不是,是因为他为楚人。

若是黔首与阳泉君考校,阳泉君背后有楚系贵族的支持,秦王不得不做出考虑。

她在暗示秦廷的楚系一脉,该管管了。

更是在暗示,她之所以这么说,是站在秦王这边,哪怕夫君和华阳夫人走得近,也不动摇。

这小妇人。

秦王倒是不介意她如此出言,反而觉得好笑。

“孟隗夫人年纪不大,肚子里却是弯弯绕绕。”秦王揶揄道:“耐心经营,恐大有前程啊。”

赵维桢:“承王上吉言。”

秦王:“你得再给寡人几个台阶才行。”

赵维桢周身一震,难以置信地抬起头来。

什么台阶?自然是满足赵维桢所求的台阶。

也就是说,秦王认同赵维桢的暗示,他甚至也愿意满足赵维桢的愿望。按照嬴稷的性格,恐怕老秦王早已想好了法子。

他就等赵维桢再往前主动走那么几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