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第3/3页)

赵姬和嬴政,在秦国人,在吕不韦眼里没那么重要。想要他们重视身在赵国的自己和嬴政,就得另想法子,不得不做一些改变历史走向的事情。

吕不韦娶赵维桢本意是为了掩人耳目,婚后一日就连夜跑路,算是间接“逼”死了原身,就凭这点赵维桢也不可能轻易地原谅他。

但赵维桢可以和他做生意。

给吕不韦什么“货物”,能让他,乃至秦国不把他们当弃子,重视起来呢?

别的穿越者都搞什么造玻璃、造火药,赵维桢一个文科生是不太可能带领大秦跑步进入工业时代了。

但在先秦,也用不到这么夸张。

有一件事赵维桢可以做,并且能够让秦军的战斗能力一跃千里——

她可以把后世的马具草图画给吕不韦。

先秦时代步兵为主,原因在于这个年代的骑兵并不如未来那么好使。

因为这个时代没有马镫和马鞍,在马背上并不能坐稳,只能起到突袭、射击作用。但凡冲锋速度快,很容易为敌人带下马去,所以挥刀、射箭,必须勒停马匹,原地战斗。

并且,先秦时代也没有马蹄铁。

马蹄仅一层角质层起到与地面摩擦缓冲作用,因而战马在战争中消耗极快。各个骑兵恨不得要把战马当宝马保养呵护,免得一个不甚就脚底受伤。

这就完全失去了战马在战斗时的作用。

马镫、马鞍与马蹄铁三样事物的出现,可谓彻底改变了古代战争。

有了马镫与马鞍,骑兵可以解放双手,彻底与战马融为一体,冲锋陷阵时不用勒停马匹,骑兵才有重装上阵的可能,使得欧洲中世纪的重骑兵得以横扫平原;有马蹄铁,战马的四脚得到保护,也增加了与地面的摩擦,铁木真的铁骑才占据了大半欧亚大陆。

想到这儿,她便有了底气。

在战国末期,铁器已经逐步开始取代青铜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记载:“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

秦惠文王时期,策略由“东出”改“南下”,司马错征伐巴、蜀,为的就是这远离中原的大后方的盐铁、人力与粮食仓库。

赵维桢记得,在三峡地区周边,挖掘出东周文物中不乏铁器,既有兵器,也有农具,可见在战国末年,以铁矿制造马蹄铁绰绰有余。

而且她记性很好,赵维桢清晰记得博物馆展出的元明代古物的样式。

就这放到先秦来,不得给让秦国上下都对吕不韦刮目相看么?

她越想越开心:万一秦国重视起来,就能让小嬴政早日归秦了呢!

“吕不韦确有诚意。”

赵维桢笑眯眯地说:“以后就不喊他龟孙了。”

魏兴大喜:“夫人啊,这确实不太合适,好歹也是——”

赵维桢:“升一辈,龟儿子吧。”

魏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