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一切真相大白!怀宁王之意,女帝心意,许清宵之意!他来了!(第2/8页)

若北伐成功,这些藩王也不敢造次,甚至会老老实实交来兵符,可偏偏北伐越到后面越不行,甚至若武帝第三次之后就不去北伐了,那还好说,可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北伐,完全是没有任何意义。

武帝回朝,又乱杀诸多臣子,没有心思去管藩王,导致藩王势力极快崛起,的确拥有造反之力。

现在,女帝登基,他们就更加不服了,曾经就不服气为什么是武帝登基,要不是靖城之耻,他们早就造反了,可现在一个女人当皇帝,这帮藩王服不服?

表面上是服气,可背地里呢?恨不得取而代之。

只是藩王之间也有斗争,所以他们也要自我平衡,光是谁当皇帝也要斗争几年,最终确定人选,然后再发兵造反。

要不然的话,只怕武帝一死,这些藩王就开始造反了。

藩王之乱,女帝知晓,但想要根除,或者是说压一压都很难。

所以女帝没有说话,而是继续聆听自己老师说第三个问题。

“其三,北伐之争,北伐之争影响太大,一旦陛下开口,确定北伐也好,否决北伐也好,对大魏来说,都极为危险,若确定北伐,一旦发兵,藩王势必造反,有耐心点,等北伐失败,直接造反,若无耐心,当日造反,只怕讨伐昭文他们都写好了,可若不北伐,朝中武官人人自危,这些藩王只怕会第一时间密谋,拉拢朝中武官,直取京城都有可能。”

这是李广孝第三个问题。

“而且老臣认为,北伐之争,或许就是藩王在等的契机,所以陛下无论如何,先不要去碰此事,但也不可能完全不碰,时而提起,时而避谈,稳住各地藩王。”

李广孝提出一个想法。

实际上他说的三个问题,汇聚一句话便是,有人要造反。

这帮人造反,其原因就是一点,一个女人当不了皇帝,你爹也有些名不正言不顺,这皇位本就是他们的,所以他们要造反。

但藩王们面临三个问题,第一个谁当皇帝?第二个什么时候造反?第三个如何能更好的造反。

所以一旦藩王解决这三个问题,就会毫不犹豫直接造反。

而谁当皇帝这个点,想来会有部署,早晚会定下一个,至于什么时候造反,看的就是自己什么时候犯错,就好比北伐之争,不管自己如何抉择,对各地藩王来说,都是天赐良缘。

同意北伐,那就直接出手,说百姓现在都饿的吃不饱饭了,你还想着打仗?你根本就不配当皇帝,我来。

不同意北伐,那就密谋这些武官,皇帝都不北伐了,你们这帮武官肯定要倒霉了,不如投靠我,到时候我当皇帝,重重用你们,如何?

前者危害更大,但后者也不能忽视。

而如何能更好的造反,也很简单,大魏越来越多百姓吃不饱饭的时候,那么这就是最好时机。

眼下的大魏。

看似稳固,可内患无穷。

一旦兴兵,到时候就是真正的死伤无数了,不知道多少无辜百姓会被牵连其中,到时候死的就不是百万那么简单了,而是几千万,甚至是万万。

说是生灵涂炭,也不足为过。

如若是对外战争,为的是利益,一切好说,可内斗是什么?就是互相残杀。

“朕,明白了,多谢老师指点。”

女帝点了点头,她明白现在的情况了,北伐之争,是各地藩王看中的东西,自己不能抉择,一旦抉择,无论如何选,都是错误的。

但也不能不提,要时不时提起,拖延藩王的时间,让他们以为马上北伐之争就要定了。

这样他们就愿意等,等国力撤出,或者等武官抱怨,无论是怎样的结果,对他们来说都是有利。

也就在此时,李广孝的声音继续响起。

“陛下,老臣今日刚来京城,便听闻朝中出了一位大才,叫做许清宵,许守仁,此人,陛下觉得如何?”

李广孝缓缓问道。

提到许清宵,女帝眼神中露出一抹赞许之色,面对自己的老师,她不会藏太多情绪。

“此人,大才。”

“若以文采,为万古。”

女帝缓缓开口,用两个字来形容许清宵。

文采上面,许清宵说是万古大才一点都没错。

“万古大才吗?”

“大魏新朝,竟然迎来这么一位大才,也是极好。”

李广孝笑了笑,不过很快他继续开口。

“怒斩郡王,许清宵当真有兵家血性,只是他过于冲动,好在的是没有影响大局,如今各地藩王奏章来报,陛下打算如何处置?”

李广孝继续问道。

“许清宵之才,可以重用。”

“他为天下百姓,为平丘府百万无辜之人伸冤,担的起大任,只是有些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