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正文完结(第2/4页)

经过白记粉丝的提醒,观众们不禁有些感慨……

[我一开始看寻味之夜的时候,看到这两个人是为数不多的来自小饭馆的厨师,于是没把他们放在心上。没想到他们俩同时走到总决赛上,这谁能想到啊?]

[白记,恐怖如斯!]

过了一会儿,在白一诺两人准备好食材之后,比赛终于开始,几乎所有的镜头都对准他们。

他们手上的动作一览无余。

“你打算做那三道菜?”白一诺问。

纪子淮说:“对,这是我母亲笔记上的三道菜。”

“好,我也做三道。”

两人的厨师台特别近,是背对着的。两人说完话之后,便各自转过身去,开始处理食材。

他们说的话让观众们好奇不疑。

[三道菜?纪子淮难道受了白一诺上一次比赛的影响,所以要把菜的数量提高?可是光是吊一个高汤都要六七个小时,用这么短时间做三道菜,说实话,这种做法很冒险。]

[他既然这么说了,一定能做出来吧。反正我看了白一诺上次的比赛之后,无论选手做多少菜我都不意外。]

[白老板上次做的是冷菜,只需要雕刻和摆盘,基本不需要起锅热灶,所以花费时间短一点。如果不做冷菜,其实难度很大。]

[唉,虽然知道厨师很累,但是我这个观众看的挺开心的。]

虽然观众好奇,但是一时不知道他们到底做的是什么,只能观看他们桌子上的食材和厨具,这时有一个人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地方。

[从刚开始看见白老板的比赛我就想说了,她从来不用高压锅,电炖锅这样的东西,用的一直是火灶。纪子淮和安晏用的也很少。这有什么讲究吗?]

[我也很好奇,难道是节目组不给用?]

观众们一头雾水,过了很久,才有人回答。

[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老”字。谭家菜的特色是严格遵循古训,不用苏打,不用味精,几乎不用现代化电厨具,保留原汁原味。至于白一诺,那就更简单了。你要是看了她至今为止的比赛就知道,她很喜欢用古法做菜,每一个步骤,每一个方式都是遵循古法的,比其他人还疯魔。她的动作太熟稔了,有的时候,我甚至怀疑她就是个古代人。]

[这种方式其实很累,但是效果很好。至今依然怀念农村奶奶做的饭,连煮米饭都香得不行,是电饭锅熬不出来的。]

过了几个小时,纪子淮率先完成,白一诺紧跟其后,不过落后了一步,所以纪子淮先将菜端上去。

纪子淮将自己做的菜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评委面前,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香味。

主评委推了推眼镜,看着面前的菜,有些怀念:“啊……这就是以前的谭家菜啊。”

纪子淮和白一诺约定好了,总共做了三种菜。一道冷菜,一道热菜,一道汤品。

“我做的有些慢了。”纪子淮说。

主评委摇了摇头,然后对镜头解释:“不会。谭家菜就是讲究慢火细做。一般的餐馆,因为经营需要,需要速成。但是谭家菜追求平和,节奏平缓,出来的菜更有韵味呀。”

旁边一个年纪大的评委笑着说:“以前杏花斋是不允许点菜的,每天只接一桌,还需要预定。”

有些评委没有吃过,有些纳闷:“老板不会做生意吧。”

说话的评委摇了摇头:“确实有点,但不是没有原因。他一家人忙一天才能忙出一桌。我记得前朝王爷还给谭家菜留过字,现在还挂在杏花斋的墙上。”

评委们有些向往:“慢工出细活。”

纪子淮做了三道菜,蜜汁叉烧,红烧大海鲍,清炖猴头蘑。

评委一一品尝,满意不已。

“这蜜汁叉烧用的是上好的猪肉,水分控得极好,蜜里调油,又嫩又香。”

“这猴头蘑应该用的是大兴安岭的顶级蘑菇,真爽口啊。”

“这好像是国外的顶级海鲍,味浓肉厚。”

主评委吃完之后,有些诧异:“怎么感觉和在杏花斋吃的有些不一样,味道像是更醇厚了一些。”

纪子淮点了点头:“我母亲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程度的改良。”

纪子淮来京城之后参加的比赛做的菜都来自于母亲所留下的菜谱。每一次比完赛,都会提到母亲的名字,久而久之,评委只要知道纪子淮,就知道谭凝。

主评委以为谭凝的改良想法只是昙花一现,没想到她的想法居然这么多,而且每次改良都这么精妙,恰到好处,让人为之惊讶。

主评委为之赞叹,又有些惋惜:“如果你母亲还在世的话,想必杏花斋就不会没落,很有可能再上一层楼。”

谭家菜本就厉害的不得了,特别复杂,谭凝不仅要保留原汁原味,还要在本来的做法和味道上创出新意,简直是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