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九一章 称孤道寡(第3/4页)

全旭淡淡的道:“二十万精锐大军,又有靖难元勋之一的英国公张辅,也先区区三万人马,能打赢大明二十万精锐吗?”

崇祯正准备辩解,全旭打断了崇祯的话道:“陛下想说准备不充分……或者组织不当,这都不是真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大明那土木堡之前,文臣还有声音,还能光明正大的议事,在对朝廷政策有自己的发言权,但是,在那个事件之后,文臣开始凌驾皇权之上,大明已经埋下了现在的因果!”

崇祯盯着全旭:“朕信任你,可你就是这么回报朕的?”

“陛下真正信任臣吗?”

全旭淡淡地笑道:“你还是真正信任的是文臣,信任他们,你知道建奴是怎么起来的?你怎么关宁军是怎么起家的吗?你知道晋商通敌卖国,文臣在里面充当什么角色?起到什么作用?你知道关宁军为什么通敌卖国吗?”

平心而论,祖大寿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像后面他一样,他一个只属于边关男儿的千古名将英雄梦。纵横辽东数十年之久的李家铁骑在清军的攻击之下覆没,关宁军收拾李家铁骑的余烬,在朝廷的大力支持之下崛起,祖大寿逐渐高升,成为关宁军的四大名将之一。

然而问题是,那些文臣在干什么?

一次次出卖了明军,其中也包括了关宁军,祖大寿真正的脱变是在历史上的大凌河之战之后,他发现自己就是一颗可怜的棋子,于是他开始脱落了。

因为发现,他只有堕落了才能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而且他不再敢离开关宁军的老巢宁远城。

全旭给崇祯敞开心扉,告诉很多崇祯之前并不知道,或者说他不相信的事情,大明错就错在无底线的透支政府的信用。

在大明随便问一个百姓,他们不相信当官的是好东西,对官员阶级彻底失去了信任,对于朝廷失去了信任。

崇祯犯了多少个错误,全旭一直没给他说,说了,就怕崇祯恼羞成怒,现在全旭也不担心了,他的隐匿也没有意义。

现在大明所有的官员都知道全旭开始图谋大明的天下,不少文官或者是科举不得志的人,涌向辽东。

虽然全旭不用科举取士,他在辽东以小学、中学、大学三级基础教育,大学毕业了以后,才能成为预备官员。

读书人一看,好嘛,这简直就是府试、乡试、会试的翻版嘛。

至于考试的内容,大明以理学八股文取士,全旭以科学、格物、取士,会写文章只是一部分成绩,想要从中学考上大学,必须学会数学、物理、生物、社会学、格物学、几何,这种知识既庞又杂,对于读书人来说,那根本就不是事。

反而更加公平一些,几篇文章取士,其实这种读书,更加枯燥,也让人想要崩溃,理学盛行几百年了,能出的题目都已经出现了,只要能考上举人,那么水平相差几乎非常相近,科举考试有一定的运气成份。

这不像理科,答案是一就是一,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文章的好坏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就像情人眼里出西施,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等全旭与崇祯聊了两个多时辰,中间换了三壶茶,最后,崇祯皇帝掏出一份圣旨,只见这份圣旨上,既有崇祯的玉玺,也有内阁首辅温体仁的签押、也有兵部、礼部尚书的联名,这说明这是一道正式的圣旨。

圣旨的意思是,加封全旭大明渤海国王,安东都护府大督护,开府仪同三司,世袭罔替等等。

崇祯此时也知道,他既治不住满朝文武,也治不住全旭,朱慈烺将来想要坐稳江山,必须获得全旭的支持。

打压全旭,现在成了一个笑话,对于全旭只能笼络。

如果太子可以得学到全旭治理地方、行军打仗的本事,那么他有机会夺回大权。

临行的时候,周皇后这才知道崇祯把太子送给了全旭。

周皇后有些不舍,可是她也知道,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崇祯这个皇帝已经坐在火山口上,已经没有了任何退路。

好在是,全旭把关宁军收拾了,大明可以不收辽饷,崇祯还有可以卧薪尝胆的机会。

周皇后对眼圈发红的太子道:“你就跟在渤海王身边好好学习,一定要听他的话,认真学,这对你将来有好处,知道吗?”

朱慈烺眼泪都要下来了:“母后,儿臣舍不得你……”

周皇后怜爱的抚摸着他的头,说:“母后将来有时间了会来看你的,好不好?”

小孩子容易骗,朱慈烺用力点了一下头。

他虽然舍不得母后,但也知道,身上的责任。

全旭封为渤海王的时候,全旭撇撇嘴道:“陛下,这个王,臣不喜欢,能不能换个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