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 第二十二章 夫妇之道(第4/5页)

我淡淡一笑:“说来也巧,那封弹劾封司政的奏疏我是看过的,其中有废舞阳君之子吴省德的名字。”

启春先是一惊,随即若有所思:“不。若是皇后授意,怎会让长姐之子联署?这样不是授人以柄么?皇后不会如此不通。”

我笑道:“好姐姐,我只问你,倘若当时你是苏司纳,你会怎么做?”

启春一瞬不瞬地望着我:“我若是苏司纳,承皇后暗讽弹劾天子喜爱的封司政,也要将皇后的至亲吴省德带上。若来日天子降罪,便全是皇后的错。是这样么?”不待我回答,她又道,“不。封司政的妻、子所犯杀人渎职之罪,是清清楚楚、不容置疑的。即便真是皇后暗中授意,也并无过错,圣上没有理由怪罪皇后。”

我抬眼一瞥,复又垂眸不语。启春一怔,痛心长叹:“难道因为深受天子器重,就能有罪不罚么?”

我握住她颤抖的指尖,沉静道:“姐姐忘记十八年前玄武门之变后,天子是如何处置废骁王党的么?初时只杀首恶,十数年后才屠戮殆尽。”除却这个,我自然不能忘记皇后驾崩那夜华阳公主对我说过的两件政事。只是这是省中密语,不能随意向启春吐露。

启春道:“不是不罚,只是时候未到。是不是?”

我赶一赶眼前的雾气,笑意幽微:“姐姐聪慧。”

启春又道:“皇后先是提拔了自己喜爱的苏司纳,又命人弹劾了自己厌恶的封司政。虽然苏司纳素有清誉,封司政劣迹斑斑,在天子看来,仍旧难逃专制之嫌。那‘灾眚兆庶’又是何意?”

我冷笑道:“我若记得不错,当年皇后身为贵妃初入御书房辅政之时,天降大雨,殿前有虹。封后监国之初,内史上书‘咸平十三年春,京师久阴不雨,柱下阴湿生虺……’也许内史实录上还记了别的灾异,就不得而知了。”

启春道:“霓虹、蛇虺、阴雨,都是女子专政、权移臣隶的不祥之兆,果然是‘灾眚兆庶’。历来只凭灾异,罢官免相的也为数不少。”顿了一顿,叹息道,“我从前只以为,天子因陆将军和舞阳君之事迁怒和怀疑皇后,却不想还有此一层因由。”

我的口气中竟有一丝痛惜之意:“皇后乃帝师之后,幼承庭训,知书识礼。不但有才识,更有匡弼圣朝、荡清宇内的抱负,所以才趁监国之机,一抒己志。可惜……”

启春接口道:“可惜耽于夫妻之情,忘记了君臣之分。”又叹息道,“皇后监国时日甚短,若不满她专制,便不准她干政也就是了,又何须如此……”

我叹道:“皇后只顾逞志,监护不力,致悫惠皇太子枉死。废舞阳君和陆将军恣纵不法……是了,还有慎妃之死。桩桩件件,一分两分,合起来便是十分了。”

启春沉吟道:“慎妃之死……莫非陛下怀疑皇后逼死慎妃,欲收养弘阳郡王为嗣么?”见我不答,又道,“皇后体不自安,所以在圣躬侧安插耳目,倒也合情合理。”

他怀疑皇后,怀疑我,也怀疑亲生儿子高曜。其疑心若上古圣王求贤之道——“宁滥以得之,无纵以失之”[81]——颇有些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意味。

唇边逸上一丝冷笑。皇后崩逝那夜,华阳公主说了两件政事给我听,备陈因果,细致生动。皇后久病,华阳年幼,她们是如何知道这两件细微政事的?且华阳虽然熟知事体,却对父皇的用意全然不懂,可见皇后并未向女儿解释过。华阳极可能偶然听闻,记在心上。这两件事,若不是皇帝亲口告诉皇后,便是有旁人回禀皇后。这个“旁人”,泄露皇帝言行,便是皇后收买或安插的耳目。想来芳馨如实回答了颖妃的问题,才能令皇帝醒悟,一举纠出细作。倒也雷厉风行。

我要自救,要走出掖庭狱,唯有如此。况且,我说的全是真话,自有华阳公主亲自佐证。

然而我依旧不能心安理得。我出卖了华阳,华阳出卖了她的母后。

我缓过神来,却见启春的脸上闪过一丝骇异,眼中有一团奇异的蓝绿色:“恐怕满皇宫里,再也不会有人比你更明白其中的因由了。”

我一哂:“现下姐姐也很清楚了。”

启春摇头道:“我后悔了,刚才你不肯说的时候,我就不该追问你。现下,我倒希望我从未听过这些事情。”

我笑道:“姐姐素来豁达,每遇难处,都是姐姐宽慰我。今日倒有小儿女之态,不知何故?”

启春叹道:“我自幼听惯了杀伐权谋,以为自己远较常人通透。但我还是没想过,夫妻之间能相疑相怨至此。我若是她,宁可早早离了这是非之地,再不回来。”

离开“是非之地”?那只能是周贵妃,而非皇后。能离开是莫大的奢侈。然而启春这话,并非是在说皇帝与皇后,倒更像在说高旸和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