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第2/3页)

凝婉抹泪,“侯爷好不容易交待件差事,妾身还办成这样,却因怕侯爷动怒,不敢报上来,私下用体己钱补了这缺漏,至于老妇那儿,她那样的年纪又打罚不得,只能把这事说清楚了叫她回去,若说郭峰是因此怨上妾身也不无可能。妾是有错,可这点错如何敢担上谋害郡主的罪名。侯爷想,郡主没了对妾能有什么好处?说句不合宜的话,妾也是看着郡主长大的,如今有了循念,更懂为人母的慈怀,怎会不知侯爷待女儿的心。夜里郡主发热,妾睡也睡不着,不敢当面看,偷偷去瞧了好几次,等烧退了才敢歪在椅上眯会儿,如今厨房那边罐里还熬着鸡汤,正等郡主醒了奉去。”

又道:“妾服侍侯爷,从来尽心尽力,郡主也是妾的主子,更不敢怠慢,侯爷这样大的罪名扣下来,妾实在担待不起啊——”

症结就在这儿了,扶侯不知她们往日恩怨,最想不明白的就是凝婉害女儿的动机,思及那封信,又问她是否知道。

凝婉再次指天发誓说只是帮他收拾了书房的桌椅,其他不曾碰过。

扶侯沉吟,“那你可敢和郭峰对峙?”

“妾也想说呢,这郭峰空口白牙的就泼了盆脏水,倒想和他理论理论。”凝婉忿忿地说,“侯爷,这人胆敢做这等事,背后指不定是谁,不会是别地派的细作,要搅得侯爷不得安宁罢?”

这话正合了扶侯心意,他看了眼李承度,青年在位上不言不语,大约因牵扯到了后宅,即便被强留在这儿听,也不欲出声。

婉姨娘敢这样理直气壮,扶侯也很想看看两人对峙是什么结果,当即又令人唤郭峰来。

王六比李承度脚程快一日半,郭峰也就提心吊胆了一日半,督军的警告言犹在耳,不牵扯到他仍有一线生机,否则小命不保。

于是见了李承度也不敢直视,只管低头听扶侯问话,起初顺着先前在洛阳时的说法慢慢地答,故意露出破绽,待扶侯察觉后,厉声询问他时又吞吞吐吐,“什么□□刺史徐淮安,属下不认得。”

果然是徐淮安。他这反应,反倒让扶侯更信自己的猜测,冷哼,“你不认得?怎么我才提□□,就知道是此人,难道是你远房亲戚么?”

郭峰愣了下,先梗着脑袋不说话,而后看见凝婉,又恍如找到救星般,哐哐磕头,“二夫人,小人都是按您的吩咐行事,您说了会保属下无事的,二夫人……”

他这模样太假了,凝婉知道,自己连辩解都不需要,只哀哀切切地看向扶侯,仿佛在说,侯爷知道我都是被冤枉的罢。

很多人不会信摆在明面上的东西,他们更愿意自己抽丝剥茧,深信底下另有玄机。扶侯就是这样的聪明人,他藏得久了,看人也就大都和自己一样,觉得事事都不会那样简单。凝婉不过是他一时兴起宠幸的玩意,平日里弱柳扶风,杀鱼的胆量都没,怎敢背着他去谋害他的女儿,所以当指使郭峰的幕后黑手一浮出水面,他顿觉真相大白。

徐淮安想叫他的女儿死在宣国公手里,挑起他们的斗争,而后坐收渔翁之利,真是好一个毒计!

至于这郭峰,一个背信弃义、见风使舵的小人,不仅意图谋害他的女儿,还想借此事挑起他对督军的不满,后宅也不得安宁,死不足惜。

扶侯已动了杀心,但因此事牵扯到督军,还是又派人把他给请了过来,开门见山地把事情都说了清楚,边细观督军脸色。

督军很诧异,“其实先前我就注意到了此人不对,本想暗中派人观察一番,没想到……真是多亏了李都统,怪我大意,只以为他想刺探军情,险些害了郡主。”

原是早有痕迹?扶侯亦是讶异,细问督军,督军便把先前郭峰疑似和外人接头的事说了,还数出了物证,这些都是可以当场拿出,做不了假的。

扶侯顿时信了七分,面露冷色,“再去详查,我倒要看看军中还有几个像郭峰这样的人!”

督军应是,环视一圈,问他要如何处置郭峰,扶侯毫不犹豫道直接处死,他摇头,“那未免有些可惜了,徐淮安这样算计侯爷,侯爷难道不想回报一番?”

如何回报,是需要另外详细的事,眼下这一宗却是要带过了。

李承度静看着他们,宛如看了场精彩的闹剧,婉姨娘神色依旧柔顺,受了这样的一场委屈都不大哭大闹,微红的眼眶我见犹怜,宛如柔弱的花枝攀着大树,紧紧捱在扶侯身后。

督军这一招用得好,如果不是他深知以郭峰的胆量和智谋还不足以担任这个细作,几乎也要信了。

天光升了起来,外间大亮,隔着门窗也将每人面容映得鲜明。这时下人来报,说是小郎君来了。

扶侯一般只有早晨和夜间才有时间陪这个儿子,这时候想必是来寻他一同用朝食的,便微微颔首,让他先等着,预备几句话了结这桩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