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为僧,为佛理,为传经于人,经文之意,人皆可释……”

“每日修行,不在经文多寡,念经千遍,心中可有一言谨记?”

“佛理存世间,经文释其义,有不懂之处,当多读经文,其中道理,或可参详……”

真正论起来,纪墨有太多不符合这个时代的所谓离经叛道的思想,他并不以自己的思想来禁锢同济,只让他从经文之中学习,善行,恶行,度人,度己……万卷经书早有言,只看世人能够开悟。

和尚这个职业,也不过是更容易接触这些道理。

佛家所谓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是真的让屠夫都去当佛祖,而是讲述其中开悟的道理,一旦有所悟,便是身处红尘之中,亦可为佛。

和尚在这一点上并没有足够的优先级,如果自己不努力,终究还是要沦为凡人之选,无甚特殊。

而以古代的环境来说,能够当和尚,还是很幸福的,清规戒律有什么可怕的,能够吃饱饭,心安乐,是多少人想求而求不来的。

看看那些烧香拜佛的施主,他们是真的指望着佛祖能够解决眼下的困境吗?多半还是求一个心安,再者,就是求一个机会了。

佛家广开方便之门,在一些寺庙,不仅是商队聚会联络买卖的好场所,连和尚都做中人之事,帮忙牵线搭桥完成交易。

更有寺庙几乎要成为后宅女眷的交际场所之一,来往的施主说是暂居禅房,但彼此往来联络,也是便宜至极。

作为提供场所的和尚们,自然也能得到一些好处费之类的赏钱。

想着这些,纪墨在教同济的时候不得不多说两句,“戒浮躁,世事繁华,过眼云烟,勿要被此所动,当恒心于……”

同济闻言点头,多有恭敬之意,被纪墨收为弟子,实际的好处就是摆脱了那一帮室友,每日轻松了很多,不再有那么多繁杂之事,守着藏经阁,天天默背经文即可。

如往常一样,这一日同济受教离去之后,纪墨闷闷地咳嗽了两声,他的身体也不是太好了,这样的话——

【第一阶段学习结束,是否接受考试?】

“是。”

【第一阶段理论考试,时间三十分钟——请简述传经的意义。】

“传经啊……”

平铺在面前的试卷,莹莹若有层微光,此光恍似能够照彻人心,让所有知识在刹那间涌动,无数的细细的丝线牵扯在知识云海之中,每一根丝线都带着微光,最终汇聚在一起,形成那如同卵子的大日,煌煌而耀。

“我传经文于世人,承上启下释佛义。”

传经的意义,第一条,就是传了一种思想,一种道理。

暂且不必深究这种思想的对与错,这种道理的正确与否,传承下来才有探讨的可能,才有后续研究的可能,否则,不过是历史长河之中的昙花一现,萤火之光难与日月争辉,甚至完全淹没在月影之中,不复再见。

有没有意义,传了才知道,这,就是传经的意义。

第二条,就是传了一段故事一段历史,这种应该算是附加值了,所有的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有叶必有枝,有枝必有干,有干必有根,有根必有源,有源则有万物之始,始终之变。

经文本身所记载的东西是一方面,经文存在就代表的东西是另一方面,两者的意义有的时候是不可分割的。

第三条,就是自身了。

传经人的一生该是怎样的呢?

皓首穷经,埋没在故纸堆中,执着地守着,等着每一个打开这些经书的人吗?可以有,同样,也该是修行。

生活之中,衣食住行都是修行,同样,所做出的选择,坚持的操守,同样是修行。

“能够修出什么样的结果,我恐怕也不知道,但对自身的好处,总是有的,未必那么清晰,但,终究不是让自己成为自己都厌恶的样子。”

笔下的字,一个个跃然纸上,因那纸上的荧荧之光,每一个文字也多了几分微芒,像是多了些思想渗透进去的晶莹璀璨,又像是那本身就代表着精神力延伸过去的灿烂。

生命有多坚定,思想有多耀眼,那光芒就会有多恒定。

纪墨没有在意这些,他按照自己的所思所想去答,问题早有预测,这个闭卷考试便也好像是开卷考试一样,更不用说此前还有近乎同类的护道人,相关的问题也是意义,护道非传经,传经却可护道。

有些东西,其中的本质未必完全相同,却总有一种同质暗蕴其中,成为普世的“标准答案”。

如此笔耕不辍,三十分钟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看到试卷写满,心中也多出了一种满足感,纪墨轻轻呼出一口气,也没准备修改,直接交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