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第3/4页)

他们自己射箭练习怎么丢人都没事儿,观光团过来参观的时候坚决不能让人看见,胤祈看到浩浩荡荡朝这边过来的人,将他的箭收起来,单单只在那儿拉弓。

只要他动作足够标准,别人就不知道他射不中靶子。

太子爷似笑非笑的看了他们家老四一眼,被瞪回来也不生气,只是笑眯眯转头看向活力满满的弟弟们,等他们长大,又是一波帮他干活的帮手啊。

康熙对儿子们的表现很是满意,无视了老五那个比老大还能折腾的臭小子,一边点头一边说,“朕的这些儿子们,天分暂且不提,至少都是肯努力的。”

皇帝开口,南书房大臣自然要顺着皇帝的话往下说,能混到上书房的都是千年的狐狸,自然清楚怎么说让皇帝高兴,“阿哥们天资聪颖,将来都是大清栋梁。”

一通彩虹屁下来,成功把皇帝拍的浑身舒畅。

康熙兴致上来,从五阿哥开始挨个儿点评他的儿子,老五虽然出格了些,但是小小年纪就拉十力弓,恰恰说明他的厉害,说完这个说那个,轮到只拿着弓箭拉弓的胤祈时,皇帝陛下沉默了一瞬,不着痕迹的将人跳过去,继续点评胤禟胤俄的表现。

太子忍笑忍的辛苦,他们家汗阿玛大概做梦也想不到,校场上最难以言喻的不是胤祺,而是刚开骑射课没多久的胤祈,小家伙脑袋瓜里不知道装的都是什么,随时随地都能让人乐呵起来。

胤禛低声叹了口气,挪着脚步离太子远些,害怕自己被这家伙的不着调传染到。

康熙点评完儿子之后,看着老五踩着的十力弓,想起还没有完全平定的准噶尔以及闹的正欢的西藏,心道这小子现在多练练也不吃亏,一个他,一个老大,今后都要送出去打仗,自己有本事,上战场才更能让人放心。

大清幅员辽阔,中原地区人多,边疆却人迹罕至,如果打下来的地盘一直在那儿放着不管,打和不打似乎也没什么区别。

“汗阿玛,儿子倒是有个主意,罗荒野那边杳无人烟,不如多给那边派些兵,让他们带上家眷,在驻地屯田建房,这样要不了多少年,人口就能繁衍起来。”胤祉摇头晃脑的说着,他前些天正式开始接触朝政,朝廷新设置三个将军府动静不小,他特意研究过北边的情况。

东北那边是他们满人的发祥地,那边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但是在他们入主中原之后,留在老家的人就少了,那边也不像中原这边繁荣,分了三个将军府来管辖,将军府的将军民政军政财政一把抓,什么事情都能管。

人少不是问题,中原人多啊,从中原分过去一部分人口过去,慢慢的不就繁荣起来了吗?

康熙笑着摇了摇头,“罗荒野苦寒,中原百姓谁愿意去那边,再说了,你知道朝廷问什么要在盛京吉林等地设置柳条边吗?”

“为了不让朝鲜人到咱们的地盘挖人参打猎?”胤祉不甚确定的回答道,柳条边在盛京存在几十年了,从太宗皇太极的时候就开始修,他们家汗阿玛也不断的往北修。

所谓柳条边,就是在用土堆起来的的宽高各三尺的土堤上植柳条,上面每隔五尺插三株柳条,柳条粗四寸,所有的柳条之间用绳子连起来,称之为“插柳结绳”,然后再在外面兼挖出倒梯形的壕沟,放在一起才是柳条边,因为那边修的跟城墙似的,所以又被称为盛京边墙。

三阿哥只知道以前朝鲜人经常到东北的林子里挖人参打山货,拿了当地居民种的或者养的东西也不撒手,到他们手里就是他们的,经常和当地的百姓发生冲突,太宗不胜其扰,便下令修建柳条边将朝鲜人隔绝在外面。

杀也杀不尽,打又实在麻烦,把狗关在外面任他们狂吠便是。

康熙听了老三的回答,没有说是对是错,目光转到旁边的老四身上,“胤禛觉得呢?”

“还有防止外敌入侵的作用,柳条边的柳树生长茂盛,不管是蒙古人还是罗刹人,亦或是其他部落的人,想越过柳条边进入盛京都不容易。”胤禛上前一步,中规中矩的回答问题。

蒙古骑兵和哥萨克骑兵都要用马,把马挡在外面,只有人过来成不了气候。

太子殿下点点头,其实柳条边最初还有个用处,就是防止关内人胡乱跑去开荒,盛京是大清的龙兴之地,太宗当年防的不只有朝鲜人,还有关内的汉人。

前朝末年生灵涂炭,百姓在中原活不下去,许多人拖家带口的去东北垦荒,千里迢迢背井离乡前路茫茫,但是留在故乡只有一个死,为了活命,他们什么都能做。

不过后来这条禁令就撤了,柳条边主要防的是骑兵,战马没本事越过那么高的障碍,人靠两条腿总能想办法过去,怎么防都防不住,朝廷又不能时刻派兵守着,后来就索性不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