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第2/4页)

太子爷脸上带着礼貌的微笑,看着篝火映衬下显得更加没有精神的老四,再看看旁边精神饱满恨不得他们家汗阿玛再多夸几句的老大,只想感叹一句: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好在他和老四相比还算不错,如果是老四来说,那就会变成: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悲催的老四,唉,太惨了。

康熙爷从来没有像今晚这么舒坦过,以前天下不稳定,蒙古各部也是看热闹的心态居多,他隔几年出巡一次不只是为了看草原的风光,更是为了让蒙古各部知晓,大清的皇帝在时刻盯着他们,不管是科尔沁还是喀尔喀,亦或是漠西的准噶尔部,朝廷都在看着他们。

如今局势一天比一天安稳,他平定了三藩,收复了台湾,打退了北方的俄人,还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修筑了一条从科尔沁直达京城的通天大道。

官道通畅方便的不只是来往的商人,更重要的是,京旗的大军从京城前往科尔沁快马加鞭只需要以前的一半时间,如果草原有动静,京城能以最快的时间反应并派兵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蒙古王公们在朝廷拨钱给他们修路的时候就傻了,谁不知道修路费钱,他们的钱自己花还不够,哪儿会费心思到这种事情上,反正骑上马什么路都能走,只要他们的马够好,再难走的路也不在话下。

不过有便宜不占是傻蛋,朝廷修路不要他们花钱,修就修呗,他们还能拦着不成?

他们知道朝廷要重修官道的时候,只觉得康熙可能是高兴疯了,想着法子想花钱而已,发现那些被派到草原干活的不是寻常工匠以及服役的百姓,而是正儿八经的八旗子弟后,更觉得康熙是脑子有问题,不光想把自己变成穷光蛋,还想折腾到众叛亲离。

皇帝不靠谱?好事儿啊!

蒙古王亲本就是被满人打的没脾气才不得不臣服,他们自持黄金血脉的身份,但凡和成吉思汗那一支有丁点的血脉关系,就都着光复祖业的雄心。

想当年,成吉思汗的领土那么广阔,现如今他们不光只能在草原上苟延残喘,甚至连自治的资格都没有,只能臣服于大清朝廷,要是成吉思汗知道他的后人沦落到如此下场,他们的下场肯定异常凄惨。

不过蒙古各部没落了几百年,就算要论罪也不应该论到他们身上。

直到京城的八旗子弟把路修好,然后直接在旁边安营扎寨不动了,这些蒙古王公才后知后觉反应过来,不对啊,皇帝从来不会干赔本买卖,现在路修的通畅,调兵布阵岂不是更方便了?

如此奸诈!果然是被那些汉人给带坏了!

*

康熙知道蒙古各部从来没有消停过,就算是最早臣服他们的科尔沁,私底下也和准噶尔有着联络,喀尔喀的扎萨克图汗、土谢图汗和车臣汗之间更是闹的不可开交,不过这些暂时不重要,等他们发现只凭他们根本抵抗不了准噶尔的入侵之后,自己就会去京城求援。

向朝廷臣服,还是被准噶尔吞并,聪明人都知道该选哪一个。

篝火晚会热热闹闹的结束,皇帝陛下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看着给他长了不少脸的儿子们,大手一挥将他们全部带进帐篷开始开小灶上课。

太子要明白为君之道,胤禔胤祉胤禛等阿哥要辅佐太子,自然也要学本事,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以后他不在了,这些兄弟就是太子最大的依仗。

先帝去的早,他的兄弟长成的也不多,隆禧走后就只剩下

二哥福全和五弟常宁,就算常宁再不着调,他也不舍得将这个仅剩的弟弟罚的太狠。

他如今已经有十几个阿哥,如果都能长成,太子以后就不会像他一样捉襟见肘,打起仗来选谁做主将都不放心,宗室中能够带兵打仗的亲王贝勒不少,专权擅权的更多,这种要命的活儿必须得他的亲兄弟来干才放心。

胤禔虽然憨了点,但是在带兵打仗上的天赋比他们二伯还强些,只要性子不那么急,以后定是大清的将帅之才,胤祉胤禛都偏爱读书,以后在朝中也能为太子保驾护航,底下的小的现在还看不出来,不过只看现在,太子登基之后的帮手就已经比他多了。

康熙看着出类拔萃的儿子们,酒意微醺开启了话痨模式,胤禛难得没有和以前一样对开始话痨的汗阿玛避之不及,反而听的不住点头。

皇帝就要将权力牢牢掌握在手中,人心不可控,比起远支的宗王,当然是亲兄弟更可靠,比如他的十三弟怡亲王……额……这辈子应该是十四弟了,比如他的十四弟……算了,还是直接叫名字吧,比如他的胤祥,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别说旁支宗王,就连同父同母的亲兄弟都比不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