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第2/3页)

“熠熠超级厉害,我给你们听,当时我发现她的时候,她弹的乐曲。”

周逸飞一边介绍,一边点开了视频。

柔和欢快的曲调,从手机里传出来。

而熠熠,竟然在弹钢琴。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

周逸飞心里默默哼,却听到了钟应专业的声音。

“12 Variations on ‘Ah, vous dirai-je maman’, K.265/3.”

曾经厉劲秋的教导,他记得清清楚楚。

“小星星。”

然而,这不是普通的歌谣,是被许多钢琴家誉为最难弹好的乐曲。

因为它复杂的不是旋律,是那颗弹奏钢琴的童心,必须保持心无旁骛的天真烂漫,以及憧憬山涧清泉般的澄澈清明。

钟应弹不出这样的小星星。

厉劲秋更无可能。

那是生活无忧无虑的小孩子,无可追溯的童年。

如果他们没有听过熠熠奏响深沉严肃的《猛虎行》,可能也会认为“不过如此”。

简单的钢琴声,快乐的流淌。

无论周逸飞的天赋如何,他必然是一位优秀的听众。

“是不是很厉害!”

他激动的征求着赞同,“而且,她会的不止是钢琴,只要是她见过的乐器,她都能会!”

钟应当然清楚,熠熠不止会钢琴。

他拿过周逸飞的手机,滑动着陌生界面,很快在视频标题里,找到了《猛虎行》。

发布时间是去年。

比他去探望柏辉声早了许多。

伸手点击播放,拿着二胡的熠熠,就沉浸在了自己的演奏之中。

“你看,二胡不一样。”

絮姐出声,指着那把普通的红木银弦。

钟应点了点头,却比她看出了更多不同。

他说:“熠熠当时的演奏技法,和录像也不一样。”

可以说,熠熠发布这段视频的时候,技法生疏,存在明显的错误。

确实是照着视频,依样画葫芦,只学到了冯元庆的皮毛,没能掌握精髓。

“也许是方老师亲自教导了她。”

钟应翻开了视频的评论区,下面二十多条评论,都在赞美着小女孩演奏得好,乐曲好听。

熠熠会一一回复他们,说着简单的谢谢,带着小女孩受到认可的快乐。

她不在视频里交谈、闲聊。

只是弹奏着乐器,尽情抒发着自己当时的情绪,在一个冷僻又安静的角落,发出自己的声音。

熠熠。

钟应视线瞥过个人简介,那里写着一句诗:“有鸟西南飞,熠熠似苍鹰。”

可她不是苍鹰,更像是一只雏鸟,小心翼翼的成长。

“所以,这个网站上就有《猛虎行》的教学视频?”

厉劲秋产生了一丝丝好奇,偌大的网络世界,熠熠怎么和一位已逝的音乐家相遇的。

钟应也有相似的困惑。

他没有做声,认真阅读熠熠主页的功能,点进了她的动态。

里面分享着熠熠认为好听、有趣的音乐,并且简单的写着:下次学这个。

充满了小朋友对新鲜事物的向往,还有小天才的快乐。

钟应往前翻找了许久,终于见到了一条动态——

我好喜欢冯老师。

熠熠写。

转发出来的视频,正是《冯元庆二胡教学》。

钟应点进去,见到了一段他也没有见过的珍贵录像。

也许是冯元庆的学生录了下来,传到了网上,并没有多少详细的介绍,更没有多少播放它的观众。

但他知道,熠熠一定认认真真的看完过。

多年前的老录像,播放出来的音质画质极为糟糕。

钟应见到身穿黑色对襟盘扣长袍马褂,戴着黑色圆框墨镜的冯元庆。

他端坐在讲台上,拿着心爱的葵纹琴首黑檀蟒皮琴,宛如二胡名家当场表演,浑身充满了行为艺术的气质,还笑着叮嘱旁边的教学助理。

“待会我说,你就原封不动的写啊。”

“好的冯老师。”助理答应着,举起粉笔,等他老人家发话。

旧录像的音质惨烈透顶,沙沙的杂音刺耳,连二胡美妙旋律都显得陈旧落后,并不动听。

可是冯元庆教得很认真。

因为他真正面对了一群学生,学生们被他声声二胡弦音,震得无暇分心。

“这曲叫《猛虎行》。”

示范结束,冯元庆的声音,苍老且带着沙沙杂音,出现在视频里,“是汉乐府篇章,歌颂游子的诗词。它教导我们,不能屈服于命运,更不能对自己妥协。因为命运就是猛虎,自己的怠惰就是流雀,做人,就像做二胡——”

说着,他抬起手,全然不像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准确的握住了二胡的琴轴,“顶天立地,无愧于心。”

钟应听到他掷地有声的教导,发现了冯元庆的与时俱进。

抗战时期,《猛虎行》是歌颂离家战士,英勇不屈;和平年代,就是歌颂不屈服命运,不妥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