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偷情(第2/3页)

屋顶破了,地面有些潮湿变形,墙角阴着发霉的痕迹,屋子里一股潮湿阴森的气息,角落堆砌着一些木质小豆,偶尔间或一两个青铜器具,地上落了很多灰土,只有一个铺满了茅草,大约两米长的地方没有灰土,祁律猜测,那便是歇息的床榻了……

祁律背上还疼着,但放眼望去,这屋舍里并没有甚么药物。方才做了半响的螺蛳粉,全入了祭小君子的肚子,自己劳心劳力甚么也没吃到。天大地大,吃饭最大,还是先找些吃食,填饱了肚子再说。

他走到角落,一一掀开那些小豆,豆里放置着杂七杂八的腌菜,还有一些吃食,小豆一掀开,或酸,或苦,或辛辣的味道冲鼻而来,长毛的、发霉的、发苦的比比皆是。

他嫌弃的扇了扇风,驱散变质的味道,从里面挑挑拣拣,将没有变质的吃食一一挑拣出来,排列在一旁。

太子林便见祁律对着那几缸子散发着异味的粗陋吃食,竟然笑了出来,当真不知他到底在笑甚么。

祁律自言自语的说:“看来这个祁律,还是个爱慕虚荣之人。”

祁律,说的自然是以前的祁律。

因着他发现,这些小豆里的食物,竟然不乏一些名贵货,例如红枣,枣子在春秋时期,可是贵族们享用的美食,因为这个年代还没有白糖,所以枣子的甘甜被贵族追捧,一般的老百姓是吃不到的。

还有黍谷子。黍是古时候的五谷之一,大家常说的五谷杂粮,黍米可是当之无愧的老大。黍谷子分为黏米和不黏两种,因着口感好,而且产量低,所以在这个时候也是贵族的标配,祁律家里竟然有几把黍谷子磨成粉,团成的饼子。

另外让祁律吃惊的是,没想到家里还有一些蜂蜜,这个年代叫做石蜜,黏糊糊的放在小豆里,因为小豆黑漆漆的,再加上保存不当,一打开粘丝丝,万幸还没有坏。

除此之外,家里的粮食几乎没什么可以入口的,坏的坏,烂的烂。

祁律看着手里上仅存的粮食,眯眼想了想,随即脸上又露出那种仿佛可与日月争辉的光彩,一双眸子流光溢彩,唇角也微微挑起,露出一个浅浅的笑意。

祁律先净了手,把黍米粉团成的饼取出来几块,放在手里掂了掂。春秋时期的饼,和现在所说的烙饼不太一样,那时候的人会把麦和稻蒸熟之后,再捣成粉末,然后合着水团成饼就可以吃了。麦粉做成的饼,就叫做麦饼,米粉做成的饼,就叫做粢。因为工序简单,也没有经过什么后续处理,所以说实在的,麦饼和粢的味道都不怎么好。

而且黍饼放在器皿里储藏,也没有冰箱,难免被风干,摸起来硬巴巴,恨不能砸死人,那口感就更别说了。

祁律家里的黍米饼,正巧是黏的那类,他立刻麻利的把火烧上,将黍米饼切成大小均匀的小条,又把红枣洗净去核,切成小块,然后合水熬汤,细细的熬成浓郁香甜的红枣水,红枣水咕嘟嘟的翻腾,随着一缕缕的蒸汽,冒出枣子特有的清甜气息。

熬着红枣水的空档,祁律把油下锅,然后“刺啦——”一声将切成条的黍米条滚入八成热的热油之中。

黍米条一下锅,太子林何等高贵,如何能见过庖厨之间的事情,当即吓了一跳,天线一般的小尾巴“腾”立了起来,活脱脱像足了雷达,小土狗一双黑溜溜的眼睛也瞪得浑圆,戒备的盯着滚油的锅子,反倒把祁律给逗笑了。

祁律一边炸制着黍米条,一面说:“我儿,你可有口福了,一会儿尝尝爸爸做的炸年糕。”

炸年糕?那是何物?

小土狗闻到红枣的清甜,还有油炸的独特香气,小尾巴不由自主的晃了晃,大有“食指大动”的感觉。

黍饼在这种年代一般都是蒸熟了干吃,顶多佐以各种各样的腌酱,而祁律将黍饼切成条,放入锅中油炸,饶是太子林见多识广,也从未见过这种吃法,那喷香的油味,说不清道不明的。

因为黍饼本就是熟的,倒也省了祁律把年糕再蒸熟,直接下锅油炸便可,很快,年糕炸至金黄,一个个金灿灿,让逼仄的小棚舍瞬间充斥满食欲的喷香。

这还不算完,祁律将熬制好的红枣汤倒出来,稍微凉一凉,又将石蜜倒入红枣汤中搅拌,虽红枣已经有甜味,但是不如石蜜甘甜,红枣的清香,石蜜的甘甜混合在一起,那滋味儿立刻升华。

祁律捏起一条炸的金黄香脆,外焦里嫩的炸年糕,将金灿灿的炸年糕往红枣糖水中一滚,入口又脆、又糯!

口感滑、润、糯、香,却不粘牙。

咕噜噜——

小土狗瞪着大眼睛,看着祁律烹饪出来的“怪异”吃食,小鼻头不由自主耸动着,纵使他万般不想,小肚子里“咕噜”一声仍然违背了主人的意愿,叫嚣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