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替它做到(第3/4页)

律风研究过宝岛桥梁情况。

那些建筑寿命号称长达70年的桥梁,经历了肆虐的台风,大多脆弱不堪。

近几年陆陆续续在封闭道路,维修桥梁,消息不多,但是宝岛至少清楚情况,没有置之不理。

可他没有想到,富云县的桥会这么经不起波折。

台风还没到来,竟然毁于围观群众,简直匪夷所思。

“也不一定是没来得及修理。”殷以乔的意见与温和派律风截然不同。

他说:“宝岛本土的建筑师,常常拥有很高的学识,但是建筑运维管理能力极差。如果他们的维护态度和我所知的一样,那么,经过他们维护的桥梁,恐怕也不能掉以轻心。”

“呿。”瞿飞想到夏英杰的嘴脸,就能想象出富云县的桥,“就他们那点儿三脚猫功夫,我看岛研院经手过的建筑物,我都建议推翻重修!”

灾难就在面前,任何的可能性就像必然。

宝岛经历台风洗礼,往往伴随着数十座桥梁断裂的新闻。

最终都在学者与官方互怼甩锅之中,画上句号。

律风看着监控屏幕里无人机传回的画面。

糟糕的桥梁残垣和混乱的人群在一起,对他们做桥梁工程的人来说,根本是地狱一般的场景。

他还没能说些什么,殷以乔的手机便疯狂震动了起来。

殷以乔走出指挥室,接通道:“爷爷,没事。我们舰队的人已经过去了,暂时没有人员死亡的消息。”

殷知礼远在英国,根本无法安心。

英国与中国的时差,并不妨碍电视台深夜开始,实时转播南海舰队救援演练的消息。

英国电视台专门请来了军事评述专家,正在电视上咄咄逼人地分析中国登陆宝岛局势。

什么画面都没有,在他们嘴里,却好像开战了似的,水深火热。

网络上也没有什么好消息。

国际媒体几乎在桥梁垮塌时群起攻之,甚至认为这种南海舰队发射的导弹引发的阴谋。

“现在舆论一片混乱。”殷知礼声音疲惫,“人没事就好。”

殷以乔清楚英国媒体的风格。

恐怕在那些人心里,一切都变成了镇压示威的血战。

不是中国人,怎么解释都无法令外国人清楚知道:中国真的不怕示威,更不怕宝岛的抗议。

殷以乔眺望平静无波的南海,笑着说:“让他们乱吧,我们不乱就行。”

爷爷苍老的笑声从手机里传来,“听到你这么说,我安心了许多。早些年我去过宝岛,那里的建筑、桥梁技术比较落后,想不到……这么多年过去,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出事了。那座桥,是谁设计建造的?”

倒塌的建筑会成为设计师之耻。

殷以乔毫不怀疑,这件事之后,设计建造这座桥梁的人,会害怕得睡不着觉,并且被整个国际社会拒绝合作。

“现在我们还不知道。”他与宝岛建筑师不熟,并没有探听一座坍塌桥梁建造者的兴趣。

“但是,很快就会知道了。”

南海舰队迅速的救援能力,远远超过了宝岛本土救援部队和消防的责任感。

无论宝岛对外界如何吹嘘他们纪律严明、责任泰山。

在事实面前,他们毫无辩驳的余地。

可是,国际舆论确实如同殷知礼所说的那样混乱。

各大国际新闻报刊、电视台,都以“中国军舰登陆宝岛”为噱头,大肆将今天的联合救援演练与桥梁意外联系在一起。

那些强行联系,绝不会明着说:“桥梁垮塌是南海舰队的预谋。”

他们只需要剪去南海舰队迅猛救人的事实,选择性报道南海舰队演练同时,宝岛桥梁垮塌,舰队登岛。

就能在无知无畏的观众心里,种下一场阴谋论。

“我敢保证,这不是一场意外,毕竟钢筋水泥建造的大桥怎么说塌就塌了。”

“阴谋,绝对是阴谋。现在舰队肯定接管了宝岛,以后宝岛就跟内陆一样,被控制起来了。”

“看完了威尔森的现场直播,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被中国的军舰作战能力震撼了。像这样的军队,别说踏平宝岛,就是远洋美国也是轻而易举。”

网络上对于这件事的评述,充满了世界大战般的忧心忡忡。

甚至有人大胆猜测,未来的历史书上,也许会留下一句“中国以登岛救援为由,点燃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引线”。

留学生和华人,看着这些讨论,感到气愤的不在少数。

明明中国新闻台、国际新闻媒体的原版直播就在网上,这群与中国为敌的反智人类,干什么说得像战争开打了似的!

不可理喻!

网络成为了爱国人士与外国人士的交锋。

然而,南海舰队岿然不动,救援完毕,迅速归舰,甚至还完成了剩下的救援演习。

网络观众这一天过得跌宕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