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柳暗花又明(第2/3页)

“啊,不要,近期还要出差,我可不想椅子都不能坐稳。”庄算嘴上说不要,表情却欲拒还迎。

又是一夜缠绵,庄算一瘸一拐的上班。别人若问,就说闪到腰了。

他“带病”坚持工作,接待完了CQ区管委会的领导,签好了协议,SD省的投资直接拨款到账,那边的事也算是告一段落了。

往后顶多是每季度让财务查查账,再让成本部审审投资后的用途有无重大问题,暂时就没什么具体工作了。他们两个都认为,近三年的时间,那边不会有什么收益。

在白有贤看来,关注CQ区的地还不如想想怎么为杭城滨江区的那块工业地找找下家呢。

那个地块八千万收来的,若是按照今年周边地价折算,一亿三四的也能出手了。若是遇到合适的大企业需要建设产业园,他们这块地自带一些已经过审的规划手续,下家买来直接动工,可能会卖的更贵一些。甚至如果大企业没有专业人员管设计和施工,他们还能给杭城分公司揽下一个代管代建的活。

就在他们即将出发的那天,杭城分公司传来了消息,说是有公司询问滨江区的地,不过并不是

庄算不敢随便下定论,让郭可贝抽空实地调研那家科技公司,万一人家实力强,不能小瞧了。他又想到,在现实世界里杭城滨江区,尤其网商路一代,可谓是汇聚了不少顶级的“网络科技”企业,比如某易、某里。

可那要等五六年后的事情了,否则他当初也不敢轻易就接了吴家这块地。

现在书中时间点,网络电商刚刚兴起,某里的重要业务部门在杭城才扎根,庄算记得某里的总部在杭城第一个大型的据点某宝城,好像在湿地公园附近,后来又过了几年才将总部搬家到滨江区的。

如今湿地公园才初具规模,某宝城大概还只是图纸上的规划,反正在地图上没看到。

庄算这样一想,觉得自己不能慌。也许只是某个小企业来打听滨江那地块,和当初吴家卖地一样的道理,花了一百万做的新围挡放在那里,总会有人注意到然后来问情况,一切都是正常的。至于是否拆分,要看价格是否合理,这事搞成本出身的郭姐比他懂行。

于是庄算客气的将决策权推给了郭可贝,让她觉得可行就直接列个提案,在公司例行汇报上通告一声。

庄算说的简单,郭可贝却不敢轻易下结论。卖地怎么能不赚一笔呢?那家有意向的公司,她一定要好好调查一番,看看有否那个实力,这家不行,总还有其他家能行的。她与白有贤的心理价位差不多,今年若是将滨江的地出手,必须在一亿四千万以上,否则还不够来回折腾的呢。大不了就像庄总说的,两年内先放着,若是被滨江区以闲置的名义罚款,还有吴家给摆平事端,不着急。按照这个升值速度,两年之后说不定两个亿也能将地卖掉呢。

庄算和白有贤坐飞机去了那个南方的城市。话说回来这地方居然在建国前就已经有工业基础了,机场也是省内最早修好的几个机场,看起来特别有年代感,虽然比不上帝都新建的航站楼,却也有媲美一二号航站楼的造型了。比周边没有机场的

和杭城一样,他们雇了一辆豪车,司机兼导游全天候着,需要的时候再陪同。

因着不想惊动刘家和吴家的人,他们避开了那两家经常住的大酒店,选了个在工业区附近新开张的冷门酒店。比不得在老城区的酒店方便,好在他们是包了车的,城市本身也不算太大,去哪里有车子代步不算麻烦。

第一天他们去了所谓新区那边转了一下。从老城过去,开车子不堵的时候半小时左右。这种车程距离,在帝都那绝对是近的很。所以从帝都或魔都等大城市来的投资商,一开始根本没觉得远。比杭城老城区与滨江区的关系而言,这个城市的新区还不用过江,交通更方便。

市政府言之凿凿说要往东搬迁,申请书都递到上级等着批复。选址位置大概就在新区与老城区之间。随着政府办公楼的搬迁,相关的各种部门和上下游企业肯定也要搬过去。

庄算在老城区转了一圈,也相信政府肯定要往东搬,老城区建筑风貌比较落后,腾挪空间太少了。但是政府的办公楼什么时候修建,什么时候建好到真正搬过去却不好说,光有一张图,就像帝都喊了多少年搞东迁一样的逻辑。

老城区里是厂子和居住结合的,所谓厂城一体,出了小区就进厂子上班,购物休闲的生活圈子步行可达。如果在新区建设新工厂,那么厂子里这些员工肯定也要满足居住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开始,新区那边全是田,住城里,跑新区上班肯定不如全都在城里方便。

因此新区除了建厂,还要将生活配套和住宅都建出来。哪怕这些同步都建好,要让职工适应新区的生活也不是一蹴而就,肯定要时间慢慢适应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