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第3/4页)

“这真是……”乡民们大多数都觉得言语太苍白了,不知该怎么表达,“太新鲜了。”

收费就收了,竟然还把每一文钱花在哪里都亮出来了。

“啧啧啧,我昨儿掏了十文,感觉这钱一点儿都没白花。”

“是呀,至少知道他们把钱都用在了刀刃上。”

“昨儿个二郎他们几个稽查队的,四处巡查了一天,到晚间,连嗓子都喊哑了。这些孩子们得些个……津贴,该!”

“可是为什么要把这些都亮出来呀?”

“听说这是贾三爷的意思,贾三爷说,大家一起交上来的钱,不是什么官府的钱,而是大家伙儿的钱,钱都应该用在刀刃上;而且,那些为大家出了力的人,不应该白白出力,应该得到相应的报偿。”

“把这份账贴出来,就是想让大家能好好看看,大家的钱是怎么用的,公共事务部一文钱不会贪,但是真正做事的人也应当有回报。”

“这个法子好!”

“……”

*

自从公共事务部公布了一回公共事务明细之后,第二回 再公布桃源寨的“公共事务”,乡民们便都有了预期,知道一定是细节满满令人信服的实证与明细。

谁知这第二回 公布,便是石破天惊的消息:

贾放贾三爷,给公共事务部划拨了一笔修桥基金,支援大家在冬季枯水的时节里,在青坊河上修一座桥。这笔钱用于买材料和支付人工,也就是说,所有参与修桥的青壮,都能按照出工的次数获得津贴。

这下寨子里沸腾了。

桃源村的土著们感慨:“贾三爷对咱们太好了,咱们为他做什么他说一声就好啦,人家竟然给咱们付报偿——必须支持。贾三爷说什么咱们就做什么。”

外头余江来的新移民们却一脸蒙圈:“这里没有劳役的吗?真没有劳役的吗?”他们在余江的时候,都习惯了官府征徭役,像修桥这样的大事,向来是冬闲的时候各家各户出徭役,大户可免——可是到了这里,一起修桥,竟然有工钱?

家中富有的农户们稍许流露出一点可惜:他们扬名的机会、立功德碑的机会被贾放贾三爷剥夺了——他们当然也没有这个胆子去和贾放争,但是这也不需要他们花钱免役了,也算是捡了个便宜。

总之贾放新成立的这个“公共事务部”,第二次露脸就得到了大把的好评。

但也有人看出了贾放的深意,那秦里正……现在是秦村长了,偶尔与家人闲坐的时候才叹息一声:“看着样子,往后贾三爷是要征税的。”

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说,秦村长说:“他的意思是,大家拿出来聚在一起的钱,是大家的钱,要用在刀刃上。”

“这次修桥,他见大家初来乍到的,又都不富裕,所以这修桥的钱他先出了,以后再有什么,就要靠大家出钱。他这是要把咱这桃源寨,养成一只会下蛋的鸡,用鸡蛋换的钱,继续来养这桃源寨。”

秦村长的话令人沉思,终于有家里小辈鼓足勇气问:“可是……咱们以前在余江的时候,官府不也收税的吗?而且税收上去到底做了什么,咱也不知道啊!”

这不就是桃源寨和外头的区别吗?

秦村长一怔,点着头道:“说的也有道理。”

这关于未来税收的讨论,只在桃源寨的极小一部分家庭里被讨论,讨论得最热烈的,却是贾放听取意见,问寨子里的人,他们这桥想修成什么样。

“能走牛,能推小车!”

“我看这地方挺潮湿的,时常下雨,建个带廊的风雨桥吧?”

“风雨桥?你知道修一座风雨桥要多久?咱们就只有一个冬天,修一座石板桥就得了。”

“石板桥不行,这青坊河里上下游时常要走竹筏子,中间卡着一座石板桥,咋走?”

“桥面架高一点喽?”

“那也不行,涨水涨起来把桥面修得再高也没用。但平时枯水时候把桥修那么高……爬着不累吗?”

五个村的村长负责收集这些意见和建议,并且原原本本地返回给了贾放。

贾放甚至还收到了好几份“设计图”,是在“潇湘书院”读书的孩子们听说了修桥的事之后,特地画的。没有纸张,就画在了黑板上,邀请贾放过去看。

贾放亲自过去看了之后,表示很受启发。隔天他就敲定了那桥的式样,和以前一样,他也是在黑板上精心绘就了一幅“效果图”,然后让人抬到大伙儿面前——

“收集了大家的意见之后,我决定,修一座如此式样的桥。”他指点给村民们看,“石头制的坚实桥墩,足够抵挡丰水期青坊河湍急的河水。上面铺着的是用厚实圆木钉在一起制成的木制桥面,桥面平坦,且足够宽敞。”

“桥上修有栏杆扶手,过桥的时候可以搭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