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第2/2页)

心里正甜的赵祯浑然不知的是,上一刻还给与他心里无限安慰的陆辞,下一刻就心情颇好地去销去‘太子左谕德’职事了。

眨眼间数月过去,距画作的进展,陆辞也不过完成三分之一不到,现小太子将以实习模式取代过去的填鸭式讲学,尽管早上还有太傅的讲课,但他这一只起辅助的左谕德,自然就不再被需要了,可全心全意地赶工作画,让春来时,能照原计划对河水进行治理。

对于赵祯的遭遇,陆辞以现代人的目光看来,当然对被赶鸭子上架的自己有着十足同情,也清楚此举有揠苗助长之嫌。

但在这十五岁就该成家立业的大宋,想说太早,也不算了。

况且上头还有偶尔赵恒盯着,底下臣子们再有雄心壮志,也只能保驾护航,而不敢越过他去。

这么想后,陆辞就彻底放了心,得来的下午闲暇,就全意投入到作画之中,好早日将这莫名得来的差使完成。

但在他不亦乐乎时,赵祯显然没有忘记自己的这位小老师。

在经历过监国最初几日的手忙脚乱、毫无头绪后,他渐渐适应下来,就惦记上许久没好好说过话的陆辞这位前左谕德了。

特别是在他壮着胆子利用职权,悄悄翻出爹爹无端从他这没收掉的小木龟司南和《汴京万华图》,重新据为己有,好好地满足了一番‘私欲’后……

他越发怀念起曾给自己枯燥乏味的念书时期,带来那丝期待亮光的左谕德来。

只在做新的任命前,赵祯极慎重地同二位宰辅商议许久,都没能拿好主意。

因看出赵祯的主要目的,是将陆辞留在身边,最好能随时问询,时刻看着,寇准在提建议的时候,就往这方面靠。

但能与皇帝朝夕相处的,除却内臣和宰辅以外,官职要么过高,要么过低,能跟陆辞曾任的左谕德所处的正四品下正对的,还真没有。

无论是寇准还是李迪,都对陆辞毫无敌意,自然不愿阻人前程,似王钦若等人那般恶意地将人往翰林图画院推荐去。

但他们也清楚,贸然赐予过高的官职,哪怕侥幸过了百官那一关,也无异于将陆辞架在火上烤,怕是在京中都呆不长了。

二人谨慎下给出的建议,皆是能在太子身边长待的职能,却多绕着起居打转,无一不在正五品以下。

道理赵祯都懂,但他就是不吭声。

他不乐意。

陆辞在东宫供职时,身为左谕德,官职可是正四品下。

且有他看着,无人胆敢慢怠对方。

仅是平调的话,也就勉强罢了,现单单就为自己想留对方在身边,叫陆辞落得不升反贬,招不知情者嘲笑的地步。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陆辞许不会在意,但他心里却是过不去的。

在赵祯心中,目前最适合陆辞的官职,应是正三品的翰林学士,兼知制诰了。

他其实早有了这一主意,却不露声色,而是先将两位最不会反对他对陆辞进行擢升的宰辅请来,客客气气地试探一二。

毕竟他再喜爱陆辞,且也知陆辞极具才干,但在最初同爹爹说了老实话、直接碰了颗钉子时,他就学会了先把自己真实想法藏在肚里。

见连这两位宰执,都纷纷将陆辞的官阶往下压,赵祯在略微失望之余,就先按下不谈了。

而在寇准和李迪告退后,赵祯独自琢磨一阵,忽地灵光一闪,就接连拍板了两件事。

一是在暗地里全力支持陆辞治水,二是派人筹备四月开贡举的事宜。

受陆辞影响,在力有不足的情况下,赵祯处理难题的想法很简单,很直接,却也很有效。

资历不够,功绩来凑。

毕竟单靠治区区蔡河水这一项,恐怕不够的。

刚巧开春后便是新年来到,距上回贡举,已满三年,是时候征求天下英俊了。

在这期间,左谕德应还闲着,他也能视治水进展,见缝插针地安排别的职事。

赵祯越想越觉可行,将小算盘打得哗哗响之余,心情也越发好了。

陆辞浑然不知,习惯了安排好友的自己,已被热心的学生青出于蓝地安排好了快速升职之路。

他在过了半个月专心作画的日子后,成功将进度赶到了五成,又从晏殊处得到将开贡举的内部消息。

对此喜讯,他的头个反应,就是兴致勃勃地给几位还在苦海沉沦的备考生写信了。

再战的易庶和钟元自是逃不掉,还有汾州的狄小不点儿,虽不能下场,但陆辞也还是专程写信将他邀来,想带他感受一番京师的不同小地方的热烈氛围,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至于沿途的路费,陆辞通过邮递一道附上,为防狄青不肯接受,还特意注明是以前欠下的买野物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