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第2/3页)

陆辞禁不住胡思乱想起来。

不过这些猜测,很快就被他给自行打消了。

自己在诗赋一道的天赋虽是平平,同柳七他们那等千载难逢的鬼才有着云泥之别,但好就好在一个‘稳’字。

心态平稳,发挥也平稳。

就靠他这十年来靠勤补上的底子,也绝不可能连基本的好赖都分不清的。

况且那题目简单明了,所引出处他也记得一清二楚,无甚歧义。

若说主司故意设下陷阱,也不可能。

陆辞正分析着,不知不觉间就已轮到他,由监试官领着,去到昨日的座次上了。

当进到鸦雀无声、氛围紧张的试场后,他就瞬间摒弃了所有杂念,眼里心里,都只看到那一叠试卷上去了。

——就算登不得榜,为了身后那些人的期许,他亦当全力以赴。

省试次日所试的,为论一道,策五道。

当时漏开始了计时,陆辞也如其他人一般,翻开试纸,心无旁骛地开始审题了。

将六条命题悉数看过后,陆辞心里,就有些微妙。

知贡举的这位主司,跟诗赋时的中规中矩、不偏不倚比起,策论的出题,则将偏好很明显地表现了出来:论题虽出自《刑赏忠厚之至论》,但五条策题里,足足有四条以时事政务为基础的时务策,只象征性地出了一道子史策,皆限一千字以上。

陆辞不知绝大多数考生看到这命题时,一颗心直接就凉了大半,写时更是毫无头绪,不知从何下笔。对昨日还中规中矩,今日却冷不丁来个剑走偏锋的主司,则是满腹牢骚。

在他看来,这几道题目何止是不难?

简直比昨日的诗赋命题还来得容易。

正因太合他心意了,才叫他忍不住心存怀疑地将命题翻来覆去看了数遍,确定没有隐藏别的陷阱,才敢酝酿答题。

他向来是诗赋最为苦手,而策论则是最拿手的强项,这回还偏偏一遇就是四道他最擅长的时务策……

思及轻狂大意,往往容易出事,陆辞才强压住了内心激动。

但还是忍不住感叹一句‘天助我也’。

他这运气,可真是太好了。

不单是陆辞,熟知他在策论方面有多强大的柳七几人,在读完题后,脑海中就油然浮现出陆辞如虎添翼,驾轻就熟的生动画面了。

他们所想不差。

此时此刻的陆辞,的确感到很是如鱼得水。

哪怕明知在评分取等时,跟诗赋相比,策论的占重并不算大,也毫不影响他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项的好心情。

接下来的几个时辰里,要说心里头最煎熬的,恐怕就是坐陆辞前后左右的那几位倒霉考生了。

他们不敢往别人的方向张望,但在无比寂静、只时而有‘沙沙’笔尖走纸声的试场里,听觉就会不可避免地变得无比灵敏。

坐陆辞前后的蔡齐和庞籍还好,虽然难免被带起几分紧张,但更加熊熊燃起还是争心。

他们心里暗自感叹一句少年可畏后,就迫使自己尽快理清思绪,起码莫要落后陆辞太多动笔。

然而想法是好的,实现起来,却不是一般的困难。

绝大多数举子,都只是寒窗苦读,甚至不乏因家境艰难,连获取书籍和纸张的途径都很是匮乏,更别提奢侈地外出游学,增长阅历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加上朝廷取士时,对策论也不如对诗赋的重视,举子们在策论方面,难免就被书中所读的内容给框住。

比来大宋后跑过数州游山玩水,现代时更见过无数稀奇的陆辞,当然会弱上许多。

若是经义和子史策还好,换作天马行空的时务策,大多数人都感到几分束手无策起来。

而坐在左右的那两人,则更不幸一些:他们眼角余光,刚巧够瞥到一只白的晃眼的手在慢条斯理地研磨,动作既优雅,又从容。

等研好之后,就蘸墨提笔,就听蚕食桑叶之声连绵不绝地传来,顶多偶尔被挪动卷纸的响动所打断。

他们虽看不到具体情景,也能想象出此时此刻,隔壁那位在群见时大出风头的陆解元提落笔间一气呵成的自信沉着,更觉压力倍增。

身为引起他们不安的罪魁祸首,陆辞却已彻底进入了浑然忘我的伏案狂书状态,发自内心地享受着挥洒自如、文思泉涌的感觉。

而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唰唰’写满换纸、和写时片刻不带停顿的做法,究竟给身边举子带来了多大的心理压力。

由于天气极冷,磨好的墨放在桌上,很快就会被冻得僵硬,墨汁干涸,无法继续使用,需得重新磨过才行。

举子们写篇幅颇长的策论时,难免需要中途停下,边想边继续写,动作稍微慢上一些,墨就胶冻了,需要再研一遍。

通常写一篇策或论,都得反复研个三四回,才能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