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第2/4页)

“张老属意何人接任?”

人选自然是有,但都说不上多合适,至少都比不上秦王,只是秦王身份敏感,即便陛下宠信,也未必会允,张大人思索片刻提了三个人,分别说了他们的优势,谢淳不置可否。

不过照他这个态度看,应该是允了他告老了。

张大人说不上来什么感受,他固然是上了年纪有些力不从心,但真要干下去也不是不行,皇上若是真心挽留,他还是能再干几年的。

虽说是他主动请辞,谢淳真松了口,他心中反倒是有些失落。

来哭穷还被赐了午膳,这得多穷?

宣和难得替张大人担忧,这才只是开始啊。

入秋之后雨便停了,日日都是万里晴空,只是泡了几个月的雨,地里头没有多少收成,农忙也同农闲没什么区别。

庙里的香火好了许多,百姓都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但宣和知道天灾还没结束。

今年这降水是往年的两倍还要多,谁又能想到接下来就是两年大旱呢,像是提前预支了降雨量,接下来两年基本都不会下雨了。

说起来谢淳比老二还惨,老二登基之后好歹安稳了大半年,冬天才有雪灾,谢淳是从雪灾接过手的。

三年的天灾令大雍元气大伤,赤地千里哀鸿遍野,流民四起,先是拦路劫道而后占山为王,最后揭竿而起……

宣和支着脑袋,手指轻点桌面,他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隔日大朝会,白修远上了一道折子,说要凭借地利修筑堤坝拦水成湖,涝时蓄水旱时放水。另,许多地方灾情严重,颗粒无收,百姓闲赋在家,此时征发徭役正好。

都知道白大人是秦王的人,这折子看着是白大人写的,实际上是秦王的意思,而秦王……

秦王正在发呆,洪水泛滥过后土地肥力好,到了春季,北边有融化的雪水,南边有河湖,若是能好好规划,今年的收成还是能保住的,至于明年,挖深水井,修暗渠……总归是有法子过去的。

宣和回神,见他们都有意无意地看着自己,莫名其妙:“看本王作甚,这是户部的事。”

这自然不止是户部的事,但显然最为难的就是户部,今年年情不好,支出很多,偏偏税收收不上来,如今竟还要征派徭役,又是一大笔开支。

张大人抖着胡子:“回禀圣上,如今国库空虚,实在是拿不出银子了啊。”

张大人言辞恳切,众人也都知道如今的情况,一时间都无言相顾,宣和却还要火上浇油:“户部还欠着本王三百万两银子。”

张大人苦笑,正要说话,宣和就大手一挥,十分豪迈:“这三百万两便拿来征发徭役修筑堤坝吧。”

张大人愣住,满朝文武都愣住了,这是怎样的阔气。

这确实是好事,唯一的坏处就费银子,如今银子都有人出了,似乎就没有理由反对了。

谢淳趁着他们都还没反应过来拍板定下了这事,王公公拖着细长的调子适时宣布:“退朝——”

这一声退朝喊醒了众人,张大人忽然意识到有些不对,欠秦王的银子,原本就是欠着的,归还的日子遥遥无期,不管宣和免不免这债务,户部都是拿不出现银的。

原本还能拖着,这样一来反倒是要想方设法筹措银子了。

再想想方才皇上的反应,果然是向着秦王的。

宣和看着户部那一帮子人就烦,他那银子原就不准备要回来,如今面子挣足了,修水库的目的达到了,还出了口气,十分舒爽。

他不知道过了年张大人就要告老还乡了,谢淳将这消息暂时按住了,宣和插手户部的事情多,如今他不进户部是因为没有合适的位置,他堂堂一个超品的亲王,哪能屈居人下。

但若是户部尚书一职空出来了,这事可就不一样了。

谢淳不希望宣和直接插手朝政,身在朝中,总要多些约束,别的不说,每日官署点卯很繁琐,没有必要。

阿和要的不过是话语权,放一个听他话的人在这位置上便好,当然,也不能只听他的,这个人要懂得察言观色,懂得权衡,可以作为他们二人之间的缓冲……

白修远倒是不错,只是他如今的官职太低,不合适。

拦湖蓄水的事定下了,执行起来却还要许久,首先就要实地勘察,工部,户部,吏部,京城,地方上,涉及到的人不少,人多事就杂,何况本就是大事。

于户部而言,自然是能拖就拖。

偏偏秦王一直催,催到皇上定了几位钦差专督此事,头一个就是秦王。

宣和又忙了起来,户部工部两头跑。

到了年尾,吏部给诸位官员的评定下来了,外派的官员回京来的也不少,谢淳翻了几日,召见不少人,仍旧没有合适的人选。

能叫宣和喜欢的,相貌上定然要过得去,不可过于古板迂腐,接任户部尚书,官职又不能过低,至少也要是正四品往上,这样一来能选的人实在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