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马克斯兄弟式思维(第4/4页)

24.阿尔伯特·加缪「阿尔伯特·加缪(191 3-1960,法国小说家、戏剧家、评论家」说,我们爱上别人是因为从外部看,他们是那么完整如一,肉体是完整的,情感是“统一”的,而我们主观感觉自己是那样的涣散和迷惘。我们缺乏思路清晰的表述能力、稳定的个性、坚定的方向、明确的主旨,因而幻想他人具备这些品质。我对克洛艾的爱慕中不正包含着这种幻想吗?从外部看(床第之欢以前),她有很好的自控能力,拥有明确而稳定的性格(见图6.1);但是肌肤之亲后,她在我眼中则脆弱不堪、易于崩溃、精神涣散、内心贫乏。这不正是尼采学说中的自我吗?因此也是鲍伯·戴兰「(1941——)美国流行歌曲作家」在泪水流淌下来时欢唱“(今夜)别为我心碎”的回声。

25.对马克斯兄弟崇拜者来说,非平衡是行为的准则,于是,被爱之人必须给马克斯兄弟崇拜者恰当的平衡,在过分软弱和过分独立之间保持平衡。克洛艾的泪水使我惊愕,囚为它们无意中提醒了我对她的敏感。我惧怕自己不能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同样,我也指责克洛艾逃脱不了这种依赖。然而无论脆弱存在怎样的问题,当我见识了那些用傲慢的冷漠否定自己需要爱人的女人时,我知道独立同样是个问题。克洛艾有一个艰难的任务:为了让我有所依赖,她不能太脆弱;为了否定我的脆弱,她又不能太独立。

26.西方思想中有一个悠久而阴森的传统,这个传统认为爱最终只能被认为是一种无法得到回应的东西,是一种倾慕,是马克斯兄弟崇拜者的行事;看到爱情得到回报的可能越渺茫,欲望就越旺盛。根据这个观点,爱只是一个方向,不是一个地点,达到目的,拥有被爱之人(在床上或以其他方式得到)后则会自行销蚀。十二世纪普罗旺斯的行吟诗人所有诗歌的主题都是性爱的延迟,诗人反复倾吐濒临绝望的男子的幽怨,因为他们已经多次被自己爱慕的女人拒绝。四个世纪之后,蒙田「」对于爱的产生发表了同样的观点,他断言:“爱,只是对那些逃离我们身边的人的疯狂渴求。”——这个观点得到阿纳多尔·法朗士「」的极大响应:“爱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是不合乎习惯的。”司汤达相信,只有在害怕失去心上人的基础上,爱才会产生。丹尼斯·德·罗杰蒙特「」认为:

最难得到的人是你最喜欢的人,也是最容易增强你激情的人。”而罗兰·巴特「」则把欲望仅视为是对无法得到的事物的渴求。

27.根据这个观点,情人们除了徘徊于渴望和烦恼两极之间,别无他途。爱情没有中间地带,只是一种方向,它所渴望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物。爱情达到目的之后,它也随之销蚀;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它也随之熄灭。克洛艾和我会危险地陷于这马克斯兄弟式思维的螺旋运动中,一方爱意加浓使另一方爱意消减,直到爱螺旋状地消亡。

28.一个更偷快的解决办法出现了。我怀着对早餐的歉疚回到家中,满脸羞愧,充满歉惫,准备尽一切努力赢回克洛艾。这并不容易(她起初不接我的电话,后来又问我说,我对待与自己有了肌肤之亲的女人,是不是像一个“既渺小又土气的小流氓”),但是经过道歉、羞辱,笑脸和眼泪,那天下午,罗密欧与朱丽叶终于和好了,在国家电影院的黑暗中痴情地手握着手,看着四点半的电影《爱情与死神》。结局终于是幸福的,至少眼下是。

29.在绝大多数的男女关系中都经常会有马克斯兄弟式的思维(当爱明显得到回应时),这种思维的解决得借助自我喜爱和自我痛恨之间的平衡。如果自我痛恨占了上风,那么接受爱的一方就会断言心上人(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不适合自己(因为和坏东西有了联系);如果自我喜爱占了上风,那么双方都会接受这样一种看法:爱得到回应不是因为心上人低贱,而是自己原本值得爱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