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密码(第2/6页)

“真巧!”

“是啊,真巧!”

那雪见到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潘石,也露出了惊愕的表情。两个人目光交汇,那雪莞尔一笑,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潘石疑惑地问:“那雪,你……怎么会在这儿?”

“我在这儿做义工,教孩子们音乐。对了,潘总,您怎么也会在这儿呀?”

“哦……我也算是一名义工吧!”

潘石掩饰着内心的吃惊,因为他很难把一名夜店的服务员和孤儿院的义工联系在一起。人们常说,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相逢什么样的人。他心里十分感叹,人海茫茫的大北京,有多少人只是擦肩而过,有多少人挥挥手说声再见后就再也没再见。北京实在是太大了,大的如果不联系,一生都不会再遇见。而今天,在郊区的这个偏僻的孤儿院里,自己却和那雪相遇了。

“潘叔叔,好想你!”说话的小姑娘就是潘石认养的那个孤儿,确切地说是个弃儿。她是被看门的王大爷从孤儿院的大门口捡到的。裹着她的被子里面有一张纸条:“母亲,姚”。贝贝是个可怜的孤儿,不过,上帝为她打开了另外一扇窗,给了她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她特别喜欢唱歌,是班里的文艺委员,励志长大后当一名了不起的歌唱家。

潘石赶紧蹲下了身,温和地看着她,眼里充满了怜爱。潘石对这个小姑娘疼爱有加,她总会让潘石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女儿。为此,他特意给她起名叫“姚贝贝”,借此寄托自己对远在美国的女儿的思念。姚贝贝一直想喊潘石“爸爸”,但潘石说自己是一个没有资格当爸爸的男人,一直让姚贝贝喊他“潘叔叔”。

孤儿院的张院长和一些老师、志愿者闻讯都来了。张院长向大家介绍了潘石,不停地夸赞他多年来对孤儿院默默的付出,尤其是潘石捐助的“爱心基金”。一旁的那雪悄悄地朝潘石投来了欣赏的目光,她没想到在MGM那种地方认识的这位成功商人,还有着这么一颗慈悲的心,这是很多有钱人做不到的。

孩子们正在积极准备“新年晚会”的文艺节目,张院长邀请潘石能留下来和孩子们一起欢度新年,潘石一听高兴地答应了。张院长和潘石等一行人来到一个宽大的教室,和那些孩子们围坐在了一起。那雪是“新年晚会”的总导演,热烈地和孩子们讨论着表演的节目。张院长动情地说,那雪是音乐学院毕业的高材生,也是个心地善良的姑娘。她上学的时候就一直坚持到孤儿院做义工,现在一家公司上夜班打工,特别辛苦,经常见她眼圈儿是黑的。潘石听后,不由得将目光再次转向那雪。

那雪布置完各个小组的节目后,孩子们高兴地排练了起来。贝贝突然跑过来拉着潘石的手,要求和他表演一个男女生二重唱。潘石问贝贝唱什么呀?贝贝认真地想了想,提议合唱《纤夫的爱》,潘石听后开怀地大笑了。看着开心得像个孩子似的潘石,张院长和那雪边说边笑聊着天,想起潘石女儿的故事,不由得感慨地说了几句。那雪看着和孩子们玩耍的潘石,心里掠过一丝莫名的伤感。

“新年晚会”结束了。在潘石的诚恳邀请下,那雪坐上了潘石的车。回城的路上,两个人一直都默默无语。潘石手握方向盘,目光盯着前方。那雪坐在车后座,看着沿途的风景。突然,潘石的手机响了,是段总打来的。潘石猜到,年底了,银行催收贷款了,段总要过年关,找他肯定是谈抵押贷款的事儿。潘石不认同段总一些经营理念,尤其是段总质押的股票,有违法违规之嫌。他没接电话,而是和那雪聊了起来:“对了,那雪,你是怎么想起来孤儿院做义工的?”

“哦……可能是受母亲的影响吧!小时候,我母亲经常帮助我们山里的孩子,她常说,付出是一种幸福……”

“那雪,你有个了不起的母亲!不过,说实话,现在像你这样的女孩儿不多了!”

“谢谢!没什么的,能为孩子们做点儿事儿,我也很开心的。”

“对了,上次在MGM听你唱歌,非常不错,我觉得,你在MGM上班实在是太可惜了!”

“潘总夸奖了!不过,有很多事儿,都是不得不的!”

“明白!”

潘石作为较早一代的北漂,很能理解那雪目前的状态。他知道,一代代北漂都一样,要考虑的首先是生存的问题。以前自己毕业那会儿,大学生和研究生还相对较少,出校门还都不舍得摘校徽,找工作也相对容易些。现在的大北京,大学生和研究生遍地都是,竞争日益残酷,再加上一些“二代”们的不公平竞争,社会提供给草根背景北漂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潘石回头看了眼那雪,真诚地说:“那雪,如果你愿意,我很愿意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