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勇与谋

在六十年代中期之前,许多国外影片被引进来,都需要由各电影制片厂进行译制,第一代配音演员应运而生。

而在六十年代中到七十年代中后期,配音界进入了寒冬,人才凋零。

实际上,国家并没有断绝与外界的联系,每年都有国外影片引入,只是不对外开放放映权限,改为特定单位的人员观看,也就是所谓的内参片。

这些单位的职工大多都有一定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他们在看完后,要进行反思,坚决反对里面的坏思想。

因为这样的隐秘程度,出了放映室之后,观众都不能再讨论相关影片内容,而那些为角色配音的幕后人员,自然也不会为他们所熟悉。欞魊尛裞。

对于此时的配音演员们来说,他们要在诡谲多变的环境中寻找平衡。

他们配完音后会按要求写心得,哪怕愿意写,也不一定有多少角色可配,因为引进的数量并不多,随时都有可能要到乡下牛棚学习。

然而,有的人哪怕身在牛棚,制片厂一个通知让他们回城配音,他们也会二话不说赶回去,配完之后再写心得,再回到牛棚里。

也正是因为这种在艰苦条件下,配音演员们仍带着坚忍不拔的精神,他们才在寒冬中留下了火种,在未来几年中,再以燎原之势,迅速席卷全国,让所有百姓都爱上了他们的声音。

“老蒙前段时间出了点事儿,差点被下放,他家现在在想办法,说是看看能不能找个机会,调去其他组,老蒙不愿意,他家里在跟他闹,都请了好几天假了。”

泉城军区部队文工团中,李潇潇和梁丹坐在排练室的舞台边,两个人一边晃着腿,一边互相交流着近况。

能到京市开会的必然都是团队里最优秀的,去年沪市电影制片厂,代表翻译组参会的组员是梁丹和蒙焕山,可这次借调里,蒙焕山竟然不在名单中,李潇潇感到有点意外。

听梁丹这么一说,李潇潇终于知道了原因。

电影制片厂也会拍红色电影,包括样板戏的片子,也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

目前京市正在进行的那个秘密项目,就是京市电影制片厂负责拍摄录制。

在这些电影制片厂里,负责译制国外影片的翻译组,只是其中一个组别。

比起单位里的其他小组,大家按一个制度评等级,但显然翻译组的组员处境更加艰难,也更容易触雷,这也是蒙焕山家里人着急的原因。

梁丹有点无奈地叹了口气,低声说:“也是可以理解的,说得好听是在大单位里吃皇粮,实际上还不如在工厂里安稳。”

在厂里,埋头就是干,只管动手不动口,少说话少出错,不说话干脆就还不出错了。

可配音演员不行,工作时配音靠的就是一张嘴一把嗓子。不止这样,他们还要跟翻译员去交流台词上的翻译。

因为外语和中文的说话方式不一样,需要保证翻译出来的台词与电影画面同步,画面中演员嘴唇什么时候动,配音演员就什么时候也开口,以此达成话音同步的效果。

从翻译到配音的过程,他们一直都在接触西方文化,这是一件很敏感的事情。

尽管梁丹是一个十分开朗的人,但客观环境如此,说到这里,她也有点低落沮丧。

李潇潇把手叠在她的手背上,说:“会好起来的,相信我。”

去年孙哲绎带着梁丹和蒙焕山找这小姑娘,本来是想拉她入伙翻译组的,主要也是因为翻译组缺人,而且她的身份摆在那儿,也没那么容易出事。

现在这么一看,他们抱着这心思,可这小姑娘现在仍在为配音演员们打点,在话剧上拉他们一把,这让梁丹感到有点羞愧。

“哎……”梁丹握住李潇潇的手,又羞愧又感动,“潇潇,谢谢你啊。”

“之前我也看到报纸了,京市那边的新话剧上演了,我看报导里面有提到京市电影制片厂的配音演员。”

“这还是咱们配音演员第一次见报呢!虽然没写具体是谁,当时咱们组里还在说,“配音演员”这四个字能登报,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梁丹提起这件事,脸上又重新燃起了兴奋。

一直以来,配音演员都活在幕后,在外国电影的角色中。正因为这样,她曾经想过,也许这一辈子,出了录音棚,除了同一个厂里的,根本不会有百姓知道她做了什么。

所有人都在自己的心得中批评电影,但他们心中都会为影片中那些凄美爱情感慨,那些鲜活的角色吸引着他们,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然而,哪怕她走到他们跟前,他们也不会知道,她就是他们梦寐中的那个声音。

配音演员是什么?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

但是,因为京市、沈市军区的新话剧,很多人都知道了这个行业,尽管百姓们不是通过电影的方式来认识,但这已经是很大的突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