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小惊喜

这个结果比预期的好太多,李潇潇心里又激动又高兴。

她做的这些,不单止是为了话剧。

话剧确实是所有剧种中包容性最强的,而且创作成本相对较低,受众门槛低,这就决定了它可以迅速卷起潮流,让其中的蕴含的思想覆盖百姓。

新话剧符合当下价值要求,但《半边天》后传系列的重点并非斗争,而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带着浓重的烟火气息,能让观众的思想进一步放开,提高他们的包容度。

只要普及度足够高,百姓们对文化多样性的包容度就越高。

当他们习惯接受新事物后,也许能避免前世那种“美术片动画片就是给小孩儿看的?”的刻板印象。

在她的前世里,这种刻板印象一直阻碍了国漫的发展,而国漫的发展也影响着配音演员的前途。

美术片就是国漫的初期形态,曾经也拿过国际奖项,只是译制片光芒太盛,让美术片的受关注程度没那么高,加上一些人为原因,导致发展不顺利。

它原本远远领先日漫,到了二十一世纪,却被远远甩到后面。

如果能提前为解决这些问题而铺路,那对配音演员来说,又可以多一条出路,避免因为译制片没落而整个配音界共沉沦。

“对了,老师……”李潇潇又迫不及待地问叶老师,“其他军区的情况怎么样呢也像咱们这样超这么多吗?”

因为兴奋,小姑娘的脸颊透出淡淡的红晕,眼里闪闪发亮,一脸期待地看着叶老师。

叶老师很少看到李潇潇会因为成绩而这么高兴,但这个数字确实非常漂亮,即使离大会还有一个多月,但叶老师也已经能想象到,这份报告会引起多大的轰动。

“我这也是刚拿到咱们军区的……”她笑着回答说,“穆团长刚给的我,我第一时间就拿过来给你了,还不清楚其他军区的情况,这些天各区都在统计,过个三四天应该就都能出来了。”

毕竟各区都要整理这些数据,再用到报告上。

光州军区的话剧基础要比其他军区好,哪怕在拿到数据之前,话剧演出场次超过京剧,也已经是毫无悬念,所以并不影响李潇潇动笔。

她将具体数据填入报告中,将这份报告初版交给叶老师。

叶老师粗略地翻看了一下,格式没有问题,各部分也都是完整的。

她满意地点点头,朝李潇潇说:“我回头看一下,要是有需要修改的地方,我就跟你说一下,你可以先回话剧组了。”

李潇潇“嗯嗯”两声:“好的老师。”

叶老师又看向一旁的重锋:“重团长,也感谢你这几天指导潇潇写报告。”

小姑娘也眉眼弯弯地看着他,重锋眼里带着笑意,目光转向叶老师时又微微一敛,重新变得沉稳又内敛:“应该的。”

眼看着叶老师正准备回办公室,李潇潇忽然想起了一件事,连忙喊道:“老师,请稍等,我有件事想跟您说。”

叶老师本来也不着急,停了下来,问:“怎么了?”

“是这样的……”李潇潇斟酌了一下语言,说,“京市的交流会,去年夏老师替我申请随行资格,所以我才有幸以市级文工团的成员去参加。”

“宝安县文工团有一名京剧演员,名字叫苗秀心,在这次逃港打击计划中,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李潇潇按下心中的紧张,脸上看起来一片坦然:“老师,这次的大会,可以让苗秀心同志一起参加吗?”

之前还在宝安县的时候,李潇潇就想起来了,这会儿京市那边应该正在进行一个秘密的文化保护计划。

这个计划会重新组织编排传统乐曲,这些年间被禁用的乐器也都重新被启用了,还有一些传统昆曲折子戏,也将会录成影带。

尽管李潇潇没听过苗秀心唱昆曲,但她知道苗秀心会,因为原著中有提到过,只是因为现在还是特殊时期,所以苗秀心仍是唱着样板戏。

这个文化保护计划分为好几个部分,各部分的起始时间都不一样。

昆曲折子戏的拍摄只是其中一部分,持续的时间却是最长的,直到混乱时期结束之后,仍在进行中,一直到录制完成,而这些拍摄成品,成为了文化史上重要成果。

李潇潇后来又仔细回忆了一下前世,根据她爷爷和工友的一些细节,大概推测到折子戏的拍摄是在1976年初,那么这会儿很可能还在选演员。

昆曲折子戏在前些年受到重创,许多老演员下到牛棚,经历过苦痛之后,再被京市的人找到要求拍戏,老演员们大多都十分抗拒,为此拍摄方还费了很大的功夫,最后才劝服老演员们答应。

李潇潇心想,如果苗大师能被选上固然最好,哪怕选不上,只要找到机会让她展示一下实力,那么她一定也能引起注意,说不定就可以得到其他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