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他和他的大礼(第2/6页)

最后一句令她又是一颤,急忙躬下身去。一时惊喜过度,呐呐不能言语。

他却已经扬长而去,雪白的衣袂拂过满地金黄落英。

她吃力地起身,注视着他迅速远去的背影,眼神犹自痴痴。

……

三日后。

不仅宁津,连带巨甸等两县都万人空巷,齐聚曲江之旁。

三日时间,也让很多人从玳瑁其余地方赶来,赴这一场别开生面的聚会。

曲江是玳瑁境内最大的一条江,也是几乎贯穿全境的一条江,流经宁津的这一段,水清如镜,曲折蜿蜒,倒映青石板桥,两岸红灯,早已成了宁津一处风景胜地,有著名景观“曲江流月”、“白塔霞烧”等。

曲江最好的观景位置,曲江所有用来载客游玩的游船,此时都成了抢手热门。人多易出事,景横波来自现代,当然知道大型集会的利弊之处,将管理事务交给了紫蕊。

宫中女官,经过多方面的严格调教,办起这事虽是头一遭,却有条有理。紫蕊命人发布消息,封锁曲江流域,进行事先检查,划分观赏区域,按时段凭户籍本放人进入……忙而不乱。

景横波则忙着发财——她在发布消息之后,立刻派人去将曲江当日所有的游船都租了下来,之后谁要上船,可以,价格翻三倍。

没钱的穷学子也可以上船,现场出诗文即可。景横波拿出租船赚来的钱,雇请了一批老儒,专门负责这趟筛选。看过的诗文老儒签字,一旦自己选中进入的士子,有人获得了名次,这位老儒也会获得赏银。如此,老儒们认真对待,事后也可以找出最优秀的士子,和最有眼光的老儒。两者都用得着。

景横波办这个会,一是要立威,二是要扬名,三是要形成一种“礼贤下士,渴求贤能,天下文士俱来投”的氛围,一方面,做女王不能只靠武力,必须要搭起自己的幕僚班子;另一方面,文人的嘴,有时候就是天下的心,他们说好说坏,有时候会影响百姓乃至官宦阶层的印象。景横波当初获了民心,却失了士子之心,引发士子学潮抗议,如今她吃一堑长一智,先做出这样子来。

游船涨价,曲江流域看景的地方,也划了区域收钱,按照位置的好坏一次递减。最后面的提供小板凳租借,当然也要钱。钱很少,一般人都承受得起,但架不住人多啊!

还购买了一批小型烟花,专供大户人家使用。当优秀士子评点出来的时候,可以购买烟花“赏红。”到时候会有人专门唱名:某某大户为某某先生添彩!特选超大嗓门,射出大红烟花,横贯江面,万人瞩目。足可以满足一批土豪的虚荣心和存在感。

还允许士子的亲友团,给他们做荧光牌,标语,打横幅。荧光牌用当地一种水晶制作,夜晚灯光下自然闪闪发光,分不同等级,按等级收费制作。横幅也用不同材料制作,最贵的是一种红锦,贴黄字,比景横波的轿子还拉风。一打开足有数丈,当然也是不同收费,保证不同阶层的需要。

景横波事先就安排了铺子,提供了做法,谈好了分赃方式。那些铺子提前几天就设摊档展示标语横幅效果,自然引起了很多士子的注意。众人纷纷询价,生意颇好。

这也不奇怪,景横波早就摸透了文人的心理。文人好名,而在信息流通不发达的古代,一个文人想要拥有盛名不容易,如果不通过国家抡才大典,其余渠道有限。献上诗文获得大儒名师赞赏、以及在大型重要场合出风头为人所知,都是文人趋之若鹜的渠道。

小二们是这样鼓动如簧之舌的,“先生您想想,到时候万人空巷,曲江人满为患,足有上万人,可以看见您闪闪发光的名字,一整晚都在他们面前晃啊晃,您想要不被记住也难啊!”

士子们听得两眼放光,二话不说,掏钱吧。

景横波瞧得笑眯眯:可惜技术和时间不够,不然什么广告啊,滚动电子屏啊,宣传单啊,统统地干活。

大型活动都是捞钱的好机会,她虽然背靠天灰谷产出,一路安排人做生意也有收入,但马上要建宫立军设朝,大笔银子流水般出去,怎么能不想法子挣钱?

以上这些生意,一件也没便宜本地商户。都是她自己的铺子。她一路往玳瑁来,安排了封号校尉手下老兵在各地开店,在玳瑁也命人提前进入,经营商铺,经过大半年的经营,这些铺子多半都撑了起来,此时自然用的是自己人,而自己麾下的这些商铺商户,正好也可以渗透监视本地商户,可以说提前就打下了基础。

跟在她身边一批人,一边数银子一边面面相觑:这女人到底是女王还是奸商?满脑子稀奇古怪的法子都哪里来的?更关键的是,她还能很好地把握各阶层人群的心理,相应做不同的对策坑人,这份天赋,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