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第3/4页)

陶免没客气:“谢谢钟老师。”

孩子笑得甜,嘴也甜,钟亦坐下对身边的张行止道:“挺会来事的。”

结果张行止说:“我认识这个学生,也是16广编的,先前在《Zar》给演员陆忱拍写真的时候碰到过,他在陆忱工作室实习,现在拿话筒站起来的就是大奎。”

钟亦挑眉:“周克文买照片那个?”

张行止点头:“他的照片确实拍的很有功底。”

大奎拿起话筒也没怯场:“第二部 和当时您主导拍的第一步整体镜头风格不太一样,所以这一次您和刘光辉老师中间,是听了刘光辉老师的意见吗?”

这个问题就问的很专业了,因为无论是第一部 还是第二部,他们两个的职称没变,都是导演和摄影导演,能发现问题,说明是个懂行的,就让丁润年有点来劲,叭叭叭开始胡侃倒豆子,把话题话题一下就打开了。

后面还有学生更大胆,直接问刘光辉觉得自己这次能不能拿奖。

刘光辉回答的也没含糊,笑道:“虽然不是奔着拿奖去的,但我跟伦纳德拿奖的概率是平等的,他山上的部分拍的很好,也说不定最后我们两个都能拿。”

看他们谈笑风生,钟亦终于还是没忍不住“啧”了一声,难得多愁善感起来,拍着身边张行止的大腿道:“本来该是你拿奖的。”

这件事钟亦始终有些无法释怀,在他心里,张行止这样有才情的人,就该有爆发,哪怕事后立马退下来,也起码风光无限过,他现在这么不温不火的陪在自己身边,太迁就了。

但张行止只是安抚地在他手背上揉了几下,没说话,前面对主创的探讨和提问还在继续。

有问影片最后那束打在肖晓天身上的光是怎么拍出来的,有问他们2020年年初,疫情期间碰到了什么困难。

“当时很多剧组被迫停工,因为搭的景拆了重搭损耗更大,所以每停工一天,就起码得烧二三十万,咱们也是这样吗?”

说起这个华安就笑了:“其实没有,我们比较幸运,也比较凑巧。”

他们整个拍摄行程上有时间硬性限制的,就只有不能错过登山窗口期的小圣山那段。在阿尔尼迈从六月份拍到19年年底,心血来潮说想加班加点,动作快点赶回国过元旦,就正好在十二月三十号的时候回来了。

“当时政策下来是一月二十七号,但我们停工其实很早,一听说武汉一月二十三号封了城,我们就让剧组大家都回家休息了,因为我们踩点组找景很厉害,在国内拍摄的部分,景都可以直接用,没太大烧钱这方面的压力。疫情期间,钟老师催着我们金主把每个月的工资结了不说,还额外发了补助,每天都有专门负责统计体温的场务会在群里问,所以都没出什么问题,影响不大。”

这福利待遇,所有人都羡慕了,毕竟当时16级、17级受疫情影响就业的学姐学长太多太多。

钟亦也没打算让今天现场来凑热闹的那些人白来,随口一句这里有不少公司的老板,实习和找工作可以多考虑,就把他们绑上去了。

你不给这些学生机会,就是不给钟亦面子,再没有招聘计划,也至少得硬着头皮领两个回家。

这下孩子们又傻眼了,本来以为过来捞个电影看就已经够惊喜了,哪知道还能赶上“招聘会”,尤其在座的公司质量还不低。

结束之前,有学生问了钟亦一个很犀利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现阶段对影视的限制非常多,在长远来看,您觉得这些限制到底是好是坏?”

钟亦开始使坏了:“这个问题我邀请我朋友来回答,他比我专业。”

说着,众人便随着钟亦的目光,看向了一边的邹超。

邹超:“…………”

钟亦这是非得榨干他们每个人,杀鸡儆猴啊。

邹超无奈道:“让我回答这么敏感的问题,万一我饭碗丢了怎么办。”

“谁能让你丢。”钟亦这话说的底气十足。

在场的学生根本不知道他的身份,知道的,也只有今天赶来凑热闹的人,名片全在张行止兜里,到时候要真漏出去点什么,全榜上有名,跑不了。

顶着底下一双双好奇的小眼睛,邹超接过话筒无奈道:“那我就简单回答一下,十年前是小时代,现在是党时代,不只影视领域,任何一个策略方向上的决定都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印证。”

“那您觉得是对是错?”

“没有对错,谁活下来了,谁就是对的。”

孩子们不依不饶:“那您觉得中国影视要进步到什么程度才算成熟?或者说真正理想状态的创作自由。”

这是个很空、很大的问题,不好答。

邹超简直头皮发麻,扭头向钟亦求救:“现在学生怎么都这么能问,净挑不能说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