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第2/3页)

“魏王殿下这是怎么了?”有人问道。

首位的太和帝也看了过来。

魏王行礼道:“父皇,府里传来消息,儿臣的王妃突然发作,儿臣有些放心不下,想出宫回府。”

他这番言辞倒没惹来异议,毕竟魏王妃即将生产,朝野内外都知道。甚至魏王提出想离席回府的要求,也未招来置喙,都知道魏王岁数已是不小,却由于早年忙于战事,一直未能有子嗣。

其实有些人一直犹豫不决要不要投向魏王,很大一部分是顾虑魏王无子。大梁人历来重子嗣,为何成家立业,成家反而放在前头?就是为了子嗣啊。如若此番魏王妃能诞下麟儿,虽不至于主导大局,但总体来说是个好的迹象,想必投过来的人会更多。

“你回吧。”太和帝道。

魏王当即离席,宴还在继续,但心思浮动的岂止是一人两人。

.

以前宫中有宴,若无皇后,当是四妃主持。

这一次却换成了太后露面。

之前太后雷霆万钧,整顿宫纪,此事也陆陆续续为京中各家知晓,很多人都猜到宫里可能是出了什么事,具体是什么事,就只有部分人知道了,却是讳莫如深,不敢随意往外界说。

总之,太后这一番处置,倒让后宫的气象一新,宫人们也少见之前的懒散和混乱。

当然这只是表面上的,实则暗中可是清了不少杂鱼,只因清的人太多,倒让人猜不透想不通太后到底冲着谁去的,又或是自己有没有露馅。

一时间人人自危,下面妃嫔都安分多了,其中又以四妃格外老实。

在宴上坐了一会儿,太后就回慈宁宫了。

刚回去,就听说魏王妃发动之事,因此又让太后忆起过年那次的事,以及这些日子存在她心中的一个疑虑。

“哀家这大半年来整顿宫纪,也查出不少龃龉,有不少宫妃的人因此落马,可我总觉得中间还差点什么。”

这个疑问太后并不是第一次提出,以她一开始的设想,会那么对付魏王妃,又能把手伸到慈宁宫来的人,左不过就那么几个,其中又以四妃中有儿子的最有嫌疑。

主要指的是孙贵妃、吴贤妃和李德妃,周淑妃众所周知是个蠢人,倒不再其列。

所以太后说是整顿宫纪,其实是有隐晦指向性的,因此又以这三妃损失最大。可查过来查过去,随着时间渐渐过去,太后这种‘可能下手之人并不是这三人’的感觉日渐更胜,没有任何佐证,主要就是直觉。

可直觉这东西,不信的人嗤之以鼻,信的人却很信,恰恰太后就是信的人,曾经她的直觉可是帮了她很多,因此她才会一直心中藏着疑虑。

素兰道:“太后,您是这阵子过劳又多思虑的缘故,其实事情已经过去,您该给的态度也给了,其实用不着这么……”

剩下话未尽,但太后听得懂意思,她笑着摇了摇头道:“你不懂,只要坐在太后这个位置上一日,有些事可躲,有些事不可躲。”

她非皇帝亲娘,却高居太后之位,受天下人奉养。

凭的是什么?早年帮扶皇帝的情义?可情义会消退,情义也需要维持,她这些年万事不管是因为皇帝,如今她重新出山,也是因为皇帝。

“我啊,现在就希望明惠能安稳出嫁,等皇帝该办的事办了,后宫迎来了它的主人,哀家就可以退位让贤了。”

素兰道:“那衍圣公家乃累世千年的大家,虽郡主定的只是一个旁系的子孙,但有祖宗萌荫,当是一世安稳。”

“就是离得远了些。”太后感叹道。

“就是远才好,不过山东离京城也不算太远,若太后思念郡主,大可召郡主回京以续天伦之乐,若是郡主是时再带着子嗣来,岂不更美。”素兰宽慰道。

太后拍了拍她的手道:“你说的对!远点好,远点才能保她离开这个漩涡。”

这时有宫女来禀报,胡太妃来了。

太后让人进来。

不多时,穿着石青色立领捧福团花褙子的胡太妃就进来了,她发色花白相间,人很瘦,脸上褶皱虽多但皮肤白皙细腻,就是面相稍显苦了些。

太后见到她,倒是露出几分笑容。

“你怎么来了?”

胡太妃笑着道:“多亏你让人送了月饼,我想你没这么快歇着,就过来谢你。”

“谢什么,当年的老人儿中,如今就只剩下你我二人,我说带你去热闹热闹,非你也不去,如今我从热闹场上回来了,你倒来了,看来也不是不喜热闹,只是跟我见外。”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陛下一朝宫妃,您是太后,是陛下母亲,与我等这种混日等死之人不同,您去了是喜气,我去了就是晦气。都多少年不再在人前露脸了,又何必出去招人嫌,人家还要问这老太婆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