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第2/4页)

但感情的事,又岂是外人一句值不值得、配不配就说得清的?

谢初霁若是一直念着慕世子的,姜言意倒觉得楚承茂这辈子怕是也等不到谢初霁回头。

一个到死都那么好的人,谁又能忘得掉。

只不过接下来的几天,姜言意就发现鲜少来都护府大街楚承茂,每天上午都会在谢初霁出门时候“碰巧”路过,偶尔会打个招呼说上一两句话,更多的时候只点头致意就擦肩而过。

姜言意从一开始每天蹲在铺子门口啃着煎饼兴致勃勃地偷瞄,到后来就只习以为常在楚承茂回去时,让霍蒹葭抱一坛酒出去递给他。

这二人别说擦出火星子,她觉得都快变成一潭死水了。

等有一天兴安侯县主也一脸沉默走进铺子里,点上一份关东煮不吃,只手支着下巴看楚承茂从门前路过时,姜言意整个人都麻了。

霍蒹葭倒是一脸艳羡加惋惜:“我要是楚二公子就好了。”

姜言意不解:“为何?”

霍蒹葭抱着她那柄缠着布条的大刀一脸神往:“县主人长得好看,又能打,每天一起切磋武艺多好。”

姜言意被这傻丫头逗乐了。

杨筝和谢初霁都是很好的姑娘,能被她们喜欢上是幸运,喜欢上她们也值得。

姜言意由衷地希望这三人都能好好的,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封朔从拿到为慕家平反的证据后就又忙了起来,这个时代底层百姓能听到的声音,都是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他们耳朵里的。

要想平反的声浪大些,就必须得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

找儒生写唾骂朝廷的文章自是封朔的人去办,说故事整个西州城可没几个说书先生能有老秀才说得好。

当年慕家的冤屈,老秀才每场说下来,到激动悲烈之处,都能说得酒楼的食客潸然泪下。

姜言意还资助戏班子编排了慕家被害的戏曲,戏台上的说书声和戏曲声终究是在百姓间掀了滔天巨浪,这浪从西州奔涌出去,每到一处都能卷起更高的浪花,等抵达京城时,高家和廖家在民间早已是骂声一片。

儒生们为慕家讨要公道的文章更是在天下读书人中口口相传,还有人作了打油诗给街头小儿传唱。

当年高家拥护封时衍登上帝位,如今封时衍自然也被怀疑成是当年指使高家的幕后主谋,一时间大宣朝真有了大厦将倾之势。

京城成了一片浑水自有封朔的人过去摸鱼,姜言意点了这把火,算是报了原身被皇帝发配军营的仇,回头就开始忙自己的瓷器出口生意。

年前杨岫邴绍已经把组建商队的事情办妥,在他们运送第一批官瓷出关时,姜言意还特地抱了一盆辣椒去给他们看,让他们看到若关外有这样的植株,多带些种子回来。

现在姜言意身边有霍蒹葭在,杨岫和邴绍也放心许多,姜言意再安排杨岫跟着商队出关,他也就没推辞。

姜言意交代杨岫:“出关了切忌万事小心,财不可外露,到了地方也尽量莫同当地人起纠纷。”

方便面和肉干在这时候成了赶路必备食物。

单吃干粮,这一去数月,怕是得把嘴都给吃歪。但前往的异帮同大宣朝有饮食差异,不少大宣人都吃不惯那边的食物,宁愿啃自己带的干粮。

杨岫一一应是,又道:“东家放心,邴绍把先前出关卖瓷器的那支商队的向导给挖了过来,咱们此番出关,比起别的商队,更知道行情些,知道哪些部落小国开什么样的价,保管是高价卖了第一个回关内的。”

邴绍一贯是个话少只埋头做事的,杨岫不说,姜言意都不知他暗戳戳把人家商队的向导给弄过来了。

她笑道:“这个月给邴绍涨月钱。”

邴绍忙道:“都是东家有先见之明,那支商队囤积了大量瓷器,现在瓷窑由官府监管,改了徽印,出关的瓷器得有通关文书,那支商队办了文书,手上的瓷器却又和文书上要出关的瓷器不同,货物运不出去,卖不掉就只能赔在手里,底下的人跑了大半,我才把他们的向导挖过来了。”

姜言意说:“是你的功劳就别推脱,哪有人跟钱过意不去的。”

邴绍摸摸后脑勺,憨笑着没说话。

商队运送瓷器出关后,姜言意算是解决了一桩心事。

只不过辣椒地还没着落,姜言意自己去郊外看过几回,都没找到适宜种植辣椒的地。

适逢陈娘子进城赶集,给姜言意送了满满一筐冬笋过来,听闻姜言意想在乡下买地,问清需求后,回头就给姜言意择了几块沃地。

姜言意亲自去看,发现土壤当真是难得肥沃。

她买下地,以后正缺人手帮忙打理辣椒,而陈娘子夫妇为了方便照顾家中二老,只有陈大郎一人下地耕种,陈娘子在家中一边织布做衣裳补贴家用,一边服侍老人,但每逢看病抓药,还是拮据得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