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第2/2页)

苏婉瑜娇羞一笑,眼中的冷酷一闪而过。

在这个世上,人要想活得好,得到的更多,就要绝情冷漠。

大约一个月之后,山阳大学来了一群人,随之而来的是个爆炸性的喜悦消息。

国家种子基因研究生来了一队人马,是来特地观看华宁的试验田与华宁本人的。

“真没想到你小小年纪会这么厉害!这一次送检的玉米种子非常符合基因研究生的标准,无论是营养成分还是基因组成,都是有史以来我们所遇见过的最漂亮的玉米啊!有了这样的种子,咱们国家的粮食产量势必会提高一大截!”

华教授在旁脸上都是激动与喜悦,替女儿感到高兴。

一群专家老师们都在夸赞华宁,甚至有报社的记者拿着照相机对着华宁拍照。

而少女恬淡温柔,她穿着一件白色对襟麻花毛衣,弯唇一笑:“玉米想要真正地提高产量,不仅种子要好,水利,化肥,农耕机械都是很重要的元素,咱们国家的同志们都在努力,我只是做好了自己该做的。当然,这还仅仅只是一小步,希望有一天,小麦,红薯,水稻等农作物都能大幅度提高,让国人实现人人吃细面,奔小康的目标!”

几乎全国都为这件事而沸腾,华宁却越加忙碌,要帮着推广,讲解,此外投入了更多的学习时间。

因为玉米毕竟还是粗粮,玉米窝头哪里有细面馒头好吃呢?

她深深地知道,这只是一小步,离人人吃饱饭还差得很远。

何况这玉米种子今年总共只收成了那么一点,要大面积普及,至少要一两年的时间,尽早研制出更高产量的种子是她必须要做的。

直到现在华宁才理解书中华教授最后的遗憾,人生就是在这样不知不觉的一年一年中过完的,如果不抓紧时间,等你蓦然回首就发现时间都不多了。

这一年的秋末,山阳大学组织了一次下乡勘察的活动。

原本主要是农业系的学生下乡的,要去实地考察乡下农民们这一年的种地情况,好让学生们切身了解农业的现状。

然而不知道为什么苏婉瑜也去了,周玉茹低声跟华宁说:“苏婉瑜最近几个月好像弄了个小生意在做,赚了不少钱,因为给咱们学校小记者队伍捐赠了一笔物资,就成了学校小记者的一员。”

华宁夜里看书看的很累,微微闭着眼,听到这话只是轻轻一笑:“怪不得她也来了。”

大巴最后面,苏婉瑜跟林正滔坐在一起,两人不知道说起了什么,低声笑起来。

华宁听到那笑声,莫名地有些警觉,她忽然记起来一件事,书中林正滔并非是个一无是处的人,他是有点能力的,因此才能把华教授未完成的种子改变成了基因变异的种子,从而非常高产,大面积普及,却也导致了许多人得了奇奇怪怪的病。

车子很快就到了一处山村里,华宁没来得及细想,就跟大家一起暂时借住在了一户农人家里。

入目而来是黑漆漆的泥巴屋子,乡下没电,连煤油灯都舍不得点,毕竟煤油是要钱的。

老奶奶点了个火堆,端出来一笼屉瞧着就黑乎乎的野菜团子,热情地往大家手里塞。

“你们可都饿了吧?吃吃,赶紧吃一个!烤烤火!”

她离苏婉瑜近,笑容满面地把菜团子往苏婉瑜手里塞,苏婉瑜闻到这屋子里的味道本身就不舒服,此时更是往后躲。

老奶奶一愣,明显尴尬。

旁边她的小孙子面黄肌瘦跟小豆丁似的,眼睛死死地盯着那菜团子。

老奶奶尴尬地不知道怎么是好,华宁接过来,轻轻咬了一口,小豆丁的目光随着她的手在转,费劲地咽了下口水。

温热的野菜团子,除了野菜几乎没用多少高粱面,真的刺嗓子,非常难以下咽。

老奶奶颇为不好意思:“姑娘,我们这里穷,现在又赶到青黄不接的时候,也没其他吃的……”

她却瞧见眼前清秀娇嫩的小姑娘哭了,华宁含泪咽下那菜团子,嗓子猛地一疼。

“奶奶,你们平时都是吃这个的吗?”华宁握住老太太干瘦微冷的手,心里难受极了。

她忽然,无比地后悔自己没有早些穿来,没有更努力一点学习看书,没有更拼命地研究种子,没有想过,如今还有这么多这么多的中华儿女在受这样的苦!

当自己亲口尝过,才知道没有粮食的苦,粒粒皆辛苦,粒粒皆是救命的药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