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危机亦良机(第2/7页)

一众人的视线落在萧谌的身上:你这意思是不吭声只管做?

对啊!

萧谌理直气壮的回应众人的询问。

算了,这是皇帝,皇帝任性了点,也不过是在萧宁的事情上。但凡不是有人非跟萧宁过不去,萧谌也不至于闹腾。

“募粮一事,诸位可还有其他意见?”萧谌一问,众人对视一眼,最后是不约而同地摇头。

没粮是事实,总是要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既然萧宁想出办法,听起来好像也是有那么一点点的用,且听萧宁的!

“此事,你去办。”主意是萧宁想出来的,如何能达到目的,又不会叫人心生不满,更是能震慑于人,这一点上,萧宁想必能把握得极好。

“唯。”萧宁恭敬地应下一声是,保证事情定会办得漂漂亮亮!

萧谌暗叹一口气道:“天灾最是让人无措,去岁梁州大旱,今岁扬州水灾,何时才能国泰民安。”

心疼百姓的人,想到百姓因天灾而受罪,种好的粮食就那么毁于一旦,难受得厉害。

萧宁道:“尽我辈之能,为造福百姓修渠引水。天灾降下,保百姓安宁,不至于叫百姓瞧不见希望,亦能国泰民安。”

天灾之事,非人力所能改变。这一点其实大家心里清楚得很。也正是因为如此,各种工程造起来,最后能不能真正的阻止天灾不至于为祸百姓,谁也不了保证,但总是要建。

想想21世纪科技比之现在发达多少,依然受天灾所扰。

自然界的强大,不是人所以比及。是以人当敬畏自然,不可过度滥用自然之物,否则必将自食恶果。

姚圣附和地道:“殿下言之有理。似我辈之人,不过尽我辈所能,劝民桑农,开荒修渠,以令百姓多得利己之事,天灾之下,非我辈所能料,亦非我辈所能拦,当善待我百姓,护我百姓,方不负百姓信任。”

孔鸿于此时提了一句道:“有一事,不可不防。”

额,正感叹于天灾的众人,乍然闻此言,不约而同望向孔鸿,所指何事?

“天灾之下,亦有人心祸乱,长公主为扬州刺史,她是女子。”这么一件事,不会都忘得一干二净了吧,这可不是一件应该忘记的事!

众人,包括萧宁在内,其实都把这事儿忘得七七八八了,此刻听来,萧谌道:“一直想就女子出仕一事兴风作浪的人,好不容易寻到机会,断然不会放过。”

天灾,若是齐心协力,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可若是人为,无风掀起三层浪,难道不是这些人的本事?

闻这提醒,不可谓无道理,他们总不能不防。

“左仆射该相信长公主。”可是,萧谌反而气定神闲地回答。

有些事,前例在,断不可能没有提防。

萧颖身处扬州内,谁人欲乱扬州,如何乱,大致心中有数。

向朝廷奏报,只道粮食一事,并未再提其他,何尝不是对处置此事心中自有把握。

孔鸿闻之立刻明了,萧宁接话道:“我立刻准备粮草。”

只要粮食充足,谁想乱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萧宁见人,募粮,文书下发各地时,闻大昌坦然告知国库无粮,其中原由,各自皆明,值于此时,扬州水灾,百姓欠收,暂时无事,不代表后续无事。扬州刺史预先准备,是以防不测。

凡捐粮助朝廷渡过难关者,赏白银黄金,赐爵位,封其号。

好处,细细地数来。朝廷之上,其实要说金银并不在少数,可这世上最值钱的却不是这些身外之物,而是救命要的粮食。

萧宁想出这个办法,募粮不假,亦是为了用手中无用的东西,换取于朝廷有用之粮;于他人,对其他所求名利者,正好给了他们一个机会,可得其利。

文书送达,众人看着这份文书,颇是觉得稀奇,当然也有不同意的人。

于朝廷之上,李御史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尤其的激烈,“陛下,功名利禄,岂可以粮食交换。”

萧宁不紧不慢地问:“功名利禄若无,人可活;若无粮食,人能活否?李御史能几天不用饭食?”

所谓功名利禄不可交换,也不想想人活着才能追求功名利禄,人若是死了,还能剩下什么?

李御史被噎得半死,半响反应过来道:“若以商贾之利而得功名,与商贾何异?”

对此,萧宁嗤之以鼻,“学成治国平天下之术,与帝王效力,为百姓谋福,从而得以身居高位,受天下敬仰,难道不是各取所得,同样是交易?”

口口声声看不起商贾的人,岂不知这世上的事,本就是各取所需,所有所得,因而才有名利。

李御史再次被噎得说不上话,萧谌在上听着亦是无奈,怎么就有那么傻的人呢,终日跟萧宁吵闹,最后总是吵不赢,他又总是学不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