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 自己人(第2/4页)

“我不知道。”见夏说。

死亡和无望的等待让她特别渴望身体的温暖。

“你抱抱我,好吗?”

李燃心疼地将她搂进怀里。

李燃离开过两次,她知道他也很忙。他不在的时候,见夏无法入睡,自己坐大巴去了北京,跟着举小旗子的大叔大妈一起爬长城,然后赶大巴回到病房替换妈妈陪床,硬生生把自己累到睡着。

死神在倒计时,时间过得又快又慢,心里越紧迫,读秒却越慢,她本以为自己会盼着时间走慢点。

早上,李燃打来电话,说他刚下飞机,这次陪喝效果很好,“舒叔叔”终于肯介绍最牢靠的关系。

“你跟我一起去吃个饭吧。午饭,都是医生,他们不喝酒。你自己斟酌要不要叫上你妈妈,毕竟是全家的事。”

见夏几乎没有思考:“不用叫她。”

她忽然觉得这句话耳熟极了。

当年她告诉爸爸新加坡留学项目的事,问他有没有跟妈妈商量,爸爸也轻描淡写地说,不用。

吃饭的地方是李燃安排的,陈见夏紧张得满手冷汗,她知道这顿饭至关重要,大夫和中间人会亲自衡量这件事“值不值得”——患者家属人品如何,情绪是否稳定,会不会因为钱扯皮,会不会做完后因为效果不理想反身举报投诉……她不知道应该如何表现,坐在包房里等待的时候,一个劲儿问李燃,到底几个人,分别都是谁,我应该坐这里吗?主位应该留给谁,真的不喝酒吗?……

李燃轻轻地亲了她额头一下,说,你什么都不用说,有我在。

见夏想起那次在“舒叔叔”的酒局里和李燃没能展开的争吵。她无法忘记李燃脆弱的眼神,他问她,你还是觉得我不能保护你,对吗?

她在最不合时宜的时刻想要重新回答他。

门这时候被推开,第一位客人到了。

一共来了四个人,他们彼此认识,李燃也在问过名字之后和他的信息对上了号,但直到最后吃完,见夏都没分清他们究竟分别是什么身份。

大概是故意模糊的。

整顿饭陈见夏都很安静,他们知道她是患者的女儿,陪床几天,又焦急等了一个星期肝源,人没有什么精神头,但很有礼貌,温温柔柔的,通情达理的样子。

他们没有半句提到见夏爸爸的病情,只是谈天。李燃和他们聊得很愉快,一度让见夏忘记了他们到底为什么而聚在一起。她默默听着他们聊中国的肝胆外科世界一流,无论科研还是实操水平都极高,因为曾经一度是乙肝感染率高的大国,从大三阳到肝硬化、肝癌的不可逆发展,还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困扰国人。

除了高谈阔论,也听到一些让见夏感到安慰的话:移植技术在国内已经相当成熟,下不来手术台的概率极低,三天、七天内的死亡率也极低,两个月之后才开始增高,三年存活率可以达到50%以上,因为技术成熟和配型谨慎,排异反应也没有普通人想象的那么高。

见夏喝了口茶水。她生怕自己追问了,会让他们觉得家属偏执,影响对她的印象。

但其中最晚进门、一言不发开始埋头吃东西的人忽然开口了,说:“但门静脉瘤不一样。我要没记错,舒总之前是肝上长了四颗,血管上麻烦多了,换完三年内死亡率也……最近是多少来着,90%?93%?复发的也多。”

他是全场看上去最年轻也最邋里邋遢的人,不像大夫,倒像个跑片场的导演,扎个小马尾,穿着口袋很多的卡其色渔夫马甲,一边说话,一边抬眼瞄着陈见夏。

陈见夏没急着“表忠心”。她知道对方是故意的。

“但不换就是百分之百。”见夏叹口气,是对着李燃说的。李燃伸手揉揉她的头发,投来赞许的眼神。

一个胖胖的男人打圆场:“老许是老‘飞刀’了,他不一样。”

那个叫老许的谦虚笑笑。

渔夫马甲继续埋头吃饭,也不知道见夏的表现是否让他放下了心。

四个人是分别进门的,吃完饭也是陆续离开的,那个老许最先离开,因为他在武汉和广州分别要赶两台手术,胖男人调侃他说武汉都快成老许第二个家了。

渔夫马甲第二个走的,临走之前终于说了几句算是和见夏爸爸相关的:“不一定等得到,这过程反反复复的,有的是折磨等着你呢,一会儿哭,一会儿觉得充满斗志,过一会儿又哭。有希望还不如没希望。”

陈见夏蒙了,李燃笑着接话:“他们家就她一个说了算的,她能撑得住,您就多费心,折腾几次她都扛得住。”

渔夫马甲笑笑,招呼都不打就走了。

胖胖和事佬和另一个伙伴一起离开,他笑眯眯地对见夏和李燃说了几句鸡汤:“好多病患都是第一次治疗的时候充满信心,全家人拧成一股绳,很有精神头,二次复发时候撑不住了,信心崩塌了。人的精神状态很影响病情发展,不是玄学。病这个东西很奇怪,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你爸爸的情况,是在跟癌细胞抢时间,他能给自己抢多少时间,我们真帮不了忙。平时多跟他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