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婚后七三 刚开春就传来了好消息,……

刚开春就传来了好消息, 汽车厂成功制造出华国第一辆载重汽车。

消息一登上报纸,举国欢庆,据当时的说法,一个国家如果能自主生产汽车, 标志着它拥有了工业大国的实力。

不过这枚功勋章上理应有着京市机械厂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此, 高厂长正在积极跟汽车厂接洽, 在保证货款会及时到位的情况下, 给他们供应一批载重货车一点都不过分吧。

“等这批耕地机运到疆省, 希望能对那边的耕种有所帮助。”高厂长叹了声,和天斗向来都是最难的。

这些年国家一直提倡到疆省去, 那边除了地广人稀,还有着优越的气候条件, 每天长达十六个小时的光照气候无论是种植水果如葡萄哈密瓜,还是种植棉花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而此次机械厂提供的耕地机,或许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京市院子里的海棠花开了,小小的粉色的花蕊挂满了枝头,苏榆打算靠着围墙种点丝瓜,她们家洗碗用的都是小林从娘家拿回来的丝瓜瓤, 自己种点多少方便一些。

挖个浅坑,把种子放进去,埋上点土,再舀一瓢水浇上, 至于能不能生根发芽就不是苏榆能决定的了。

一个冬天下来,妙妙的头发长到了肩膀,苏榆说给她剪剪短省的夏天热,小家伙还不乐意, 捂着头不让剪,苏榆没办法还要天天早上给她扎辫子

妙妙睡午觉的习惯一直没有断过,天天雷打不动的吃完饭要睡一会儿,一睡就是两个小时,苏榆趁这个时间能做点家务事,韩尚找到杨舒留下的那个地址,是一处不错的宅子,里面住了好几户人家。

显然,当初买房子的那家人建国后没有保住房子,韩尚索性也不再打听,手里的钱总不会一直攒着,等找到合适的机会换成资产或者金银都可以。

烟花三月,熟悉的车铃声从门外响起,一墙之隔的苏榆不自觉露出一丝笑意。

明明已经三十出头的人了,除了脸上添了些成熟与坚毅,身姿依旧挺拔,跟初见时并无二样。

“那宅子成了大杂院,实在想买再找找其他的院子,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这道理我懂。”韩尚进了院子先洗洗手,问了句妙妙有没有睡醒,得知还在睡便过去帮她翻地。

“有合适的再买,现在不急。”苏榆正在往翻好的地理撒种子,准备种点茄子和辣椒。

韩尚把剩下的地翻好,黄瓜和番茄的种子已经提前发好芽,挖几个坑埋进去就行。

如果没有几年后的那场灾害,日子这样一成不变的过着,苏榆也没什么可担忧的,但即便是提前知道了,依靠人力可做挽救的可能性依旧很小。

再加上十年后的那场浩劫,苏榆并不确定自己一家是否会被波及,但做好最坏的打算并没有错,如果真的身陷囹圄,即便家里藏了再多的金钱或者粮食依旧是保不住的。

好在还有充足的时间,十多年的时间总不能战战兢兢的过活,苏榆并不会因噎废食,日子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

春夏交替之际最容易感冒,因着要攻克电饭煲的技术难关,电机研究组连续加了将近一个月的班,研究上终于有了进展,苏榆却小小病了一场,起先是感冒,一直反反复复好不彻底,后来又起了烧,把朱跃红他们紧张的,让她在家好好养几天,暂时先别去上班。

“妈妈生病了,我来给妈妈打饭,”妙妙抱着饭盒去食堂排队打饭,被周围的叔叔阿姨围在中间问东问西。

“苏总工这都病了多少天了,咋还没好,有没有去医院看看啊?”大家议论纷纷的。

“伤风最不容易好,去医院给你开点退烧片,吃一片烧退了,睡一觉又起来了,反反复复的磨人的很。”

“妙妙,你爸呢,又在实验室啊?”有人问。

“爸爸去市里开会,下午才回来。”妙妙别看人小,说话口齿清晰做事情也利索的很,好几个人要帮她拿饭盒都不让,非要自己打饭。

“来来来,让妙妙先打。”排在前面的工人挥着手让她去前面。

“老师讲了不能插队。”妙妙抱紧自己的饭盒,摇头拒绝。

“嗐,你这孩子真是的,让你先打还不乐意。”

“现在的老师不光教学问,还教做人,我们小时候哪有这么好的条件,能读上书就不错了,给你往私塾里一送,先生说什么就是什么,先背三字经接着是百家姓,背不下来先生真打手心,那小手肿的跟馒头似的,敢回家告状,爸妈逮着再打一顿。”机械厂的工人除了搬运工,大多是读过书的,说起小时候上学的事,大多数人感同身受。

张婶在食堂给人打菜,闻言撇撇嘴:“好啥好,前阵子不还说让少生点孩子,这刚过了几年好日子啊,以前打仗的时候没那条件,孩子生了一个又一个,能养活下来的只有三两个,现在呢,生活条件好了反而提倡少生,不知道那些读书人脑子里都想的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