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太后(第3/4页)

——

外头张有德来报,宝亲王带着军机大臣们到的时候,宋嘉书必是要离开的。

看着皇上的病色,宋嘉书便知,这是最后一面了。

她起身屈膝告退。

却见皇上于榻上伸出手。宋嘉书有些讶然,然而还是上前将手递过去,觉得皇上轻轻握了握她的手指。

他的眼睛还是一样幽黑,轻声道:“最后这些年,是你陪在朕身上,朕觉得很好。”

他其实想过,钮祜禄氏对他来说是什么?

她不是让自己一见倾心的女人,也不是被翻牌子来侍寝的面目模糊的妃嫔,甚至也不像是举案齐眉的夫妻。

因为皇上感受的到,钮祜禄氏对自己的感情也不是那种情意,那种男女之情的痴心是藏不住的,正如年氏。

到后来,皇上只能得出一个有些荒谬的结论:钮祜禄氏更像他没有过的朋友。

能一起喝酒聊天,能谈论生活中的不快,能在艰难的时候陪在他身边的朋友——说来不知是可悲还是可笑,他作为天子,这些年来像朋友的,却是一个后宫的妃嫔。

——

宋嘉书并没有离开养心殿,她只是等在后殿。

弘历从京城赶来的时候,方是夜色初上,宋嘉书回到后殿时,正好看到宫人们点起了蜡烛。

这一夜,宋嘉书没有等到东方既白。

午夜时分,她便听到前头哭声大作。

不一会儿,就有小太监涕泪连连扑进来道:“回贵妃娘娘,皇上驾崩了!”

闻言,后殿里也立刻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大哭声。说来宫人们的哭声还是挺真心实意的,皇上驾崩,他们这些伺候皇上的太监,在新帝跟前必然是废纸一样,很快就会被打扫走人。

宋嘉书用帕子遮住眼睛。

白宁也呜呜咽咽道:“奴婢这就命人回去拿娘娘的衣裳来。”皇上驾崩,众人正经是要着白戴孝的。

消息一条条从九州清晏前殿传到后殿。

皇上临终前钦点了几位辅政大臣辅佐宝亲王。

虽说皇上生前未立太子,只说将储君姓名写了搁在正大光明牌匾之后,但在众位辅政大臣的共同见证下,皇上已然于生前口述立宝亲王弘历为储君,继承皇位,所以众人也就没等到回紫禁城摘匾确认,而是现在就开始口称皇上了。

众大臣尊新帝的旨,开始按着旧例筹备大行皇帝的丧仪。

不多时,弘历身边的小豆子过来,跪了便道:“娘娘,皇上请您预备着,待明儿一早,便起驾回宫。”此时,虽然还不能口称太后,但小豆子作为弘历身边的贴身太监,自然也不肯再只称呼贵妃。

宋嘉书略微恍惚:这个皇上,就已经是弘历了。

大行皇帝的丧仪,必是要在紫禁城行的,于是次日清晨,浩浩荡荡的白色队伍便启程从圆明园往紫禁城去。

而在入宫门之前,宋嘉书掀起了微不可见的一点帘子,从缝隙里看到,紫禁城的大门上已然全部挂满了皇帝丧仪应有的白纱,覆盖住往日庄重鲜艳的红色。

丧仪的流程与圣祖爷驾崩时并无什么不同。

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哭到昏天黑地,不论是为自己哭,还是为皇上哭,反正用悲戚的哭声送完了一位皇帝最后的一程。

且说丧仪结束后,按照旧例,大行皇帝应当也先停灵于寿皇殿,等待泰陵修建完毕。

偏生赶得不巧,就在今年夏日,因天气炎热,寿皇殿失火了,这会子才整修到一半呢——总不能把大行皇帝的棺椁停放在还塌着一半的露天宫殿里。

弘历便就此事,来与额娘商议。

现在,也可以称呼皇额娘了。

这时的弘历已经登基半月,而宋嘉书也早已是奉先帝遗命所册立的太后了。宫中人适应力最强,已然习惯了现在宫中时隔多年,又再次有了太后皇后两位女主人当家。

只是先帝丧仪未完时,妃嫔们自然都不好迁宫,宋嘉书就仍在景仁宫中,准备下月再搬入慈宁宫。

虽未迁宫,但如今,弘历来问询任何事,已然不再是一个儿子对母亲的发问,也是一个皇帝请太后意见的问询。

宋嘉书却仍跟往常一般,只道:“你必是有了主意的。”

弘历点头:“皇额娘,朕想着将从前雍亲王府改为雍和宫,为皇阿玛停灵倒是适宜。”

雍亲王府是潜邸,是大行皇帝未登基前住了许多年的地方,这些年也一直妥善的被封禁着。且雍正爷登基后,雍亲王府作为潜邸也跟着翻新过,瓦片的颜色也跟着上了档次,跟宫里保持着高度一致,不再是王爷的规格,而是帝王规格的琉璃瓦——寿皇殿不宜停灵,此处倒是适合。

宋嘉书并没有旁的意见,只是道:“那到时候,我一并去送送先帝吧。”

额娘还没有自称哀家,弘历也没有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