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储位(第3/4页)

四位总理大臣里,自然是两位亲王打头。

此时怡亲王看着这位八哥,当真是说不出的滋味:图穷匕见,他们兄弟们终究走到了这一步。

八哥他一向是剔透过人,也最善谋略。

他一定知道,新仇旧恨交杂,皇上离要翻脸收拾他只差一个契机。所以廉亲王索性自己递上这把刀。

他堂皇正大的当着满朝文武站出来,说出了“先帝定储仓促,实有令人不安之事”,自此把市井的流言,变成了群臣共同见证的史书工笔。

要不不动,动则如雷霆,说的就是八哥吧。

怡亲王忍不住看向皇位之上,廉亲王这会子出面,实在是将四哥置于一个为难的境地。

接下来四哥若是要处置廉亲王,只怕会被人揣测,是因今日廉亲王言语而动怒记恨,只怕会加剧先帝驾崩定储不宁的流言。

一言以蔽之,皇上是想干掉廉亲王,但廉亲王于万众瞩目中亲首将刀递上来,皇上却又不能直接捅了。

皇上冷冷看着廉亲王:果然,自己没有猜错。

老八从不是坐以待毙的人,哪怕是龙潭虎穴的死地,他也要挣一挣。

正如他背负着身份微贱的额娘,一步步走到今天一般。

皇上于文武百官的注目中,郑重道:“事关储位,朕早有定夺。”

朝上霎时一片夺人心魄的寂静:难道皇上这会子就选定了太子?!

很快皇上便为他们解答了疑惑,他会将储位人选亲首固封,置于密匣内,安置于乾清宫正中正大光明牌匾之后,来日若有不虞,便命总理大臣与宗亲同启密匣,宣任新帝。①

此立储法子前所未有,朝臣们一时陷入了头脑风暴中。

储君又叫做国本,历朝历代臣子们谏言请求皇上立储,都是用国本早立国家安泰来说话,比如前明就曾为争国本争过二十多年。

可如今皇上这一出,让朝臣们有点懵了:这国本到底有还是没有呢?

你要说没有,皇上就会指着世宗亲首书写的正大光明牌匾,道里头有国本,再说没有的人就是祸乱朝纲;但要说有了储君,那又是个不能说的秘密。

可以说皇上此举,一时把所有人都弄的晕头转向。

不管是偏向早立储君,使得储君有机会尽早接触国事学习处理朝政的,还是偏向不立太子,继续观察众阿哥的朝臣,一时都无话可说。

廉亲王神色看不出什么失望,再次跪拜道:“皇上英明远照万里,于国本早有定夺,臣便死而无憾了。”

皇上唇边的冷意化为平淡而重逾千金的话语:“廉亲王忠心,朕最是明白的,必会体谅成全你。”

这话,在旁人听着,就是君臣相得。

在他们兄弟耳朵里,便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

——

廉亲王上书请皇上立储之事,在朝上掀起一阵隐形的风波。然而又因皇上钦定储君是个盲盒,此风波便很快平息了下去。

倒是景陵终于修缮准备完毕,先帝爷与四位皇后终于能一并入葬景陵之事,更为重大些。

而九月初四这一天,在奉先帝爷神牌生附太庙的时候,皇上龙颜大怒。

因皇上祭拜前后要换常服和礼服,所以在太庙外新搭了屋宇,专为伺候皇上一用。

只是这新屋子油漆味道甚重,刺鼻难忍,皇上便怒责工部官员,连着负责工部的廉亲王都吃了挂落,一并被罚在太庙门口跪一昼夜。

这算是极重的处罚了,跟随去的诸宗亲臣工都瑟瑟发抖,不敢求情,只图自保。

没看怡亲王也没敢开口嘛。

于是众人只好当做不见,跟着皇上回了紫禁城。

且说皇上并没有准备因为这点小事就处置廉亲王,否则史书工笔也不好看。这回不过是雷霆之威微露一点锋芒罢了。

也是为了警醒朝臣:都给朕用心当差,忠心侍上。否则无论是亲近如怡亲王之子,还是位高如廉亲王本人,都会挨削。

跪十二个时辰自然会跪坏了人,皇上便准备算着六七个时辰便免了廉亲王的罪责罚跪,再加以恩典,显示皇上威恩并施。

谁知皇上安排的很好,结果自己还没施恩,弘时一回宫就跑过来求情了。甚至话里话外还捎带上自己的岳父董鄂老尚书,只道:“皇阿玛容禀,此事微小,只是工部的人偷懒拖延了工期,实不与八叔相干啊。儿子的岳父本就是礼部尚书,与礼仪之事最为娴熟,也道这回并非八叔之过。”

这给董鄂老大人恨的啊,他哪里说过这个话哟!

弘时之前来叫他一起去给廉亲王求情的时候,这位狡猾如狐的尚书就推辞了——他不过臣子,哪里敢掺和进皇上跟廉亲王这种天家兄弟的事端里去哦。

哪怕弘时一味说他八叔可怜的时候,董鄂老尚书都不敢搭话,只能嗯嗯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