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第2/2页)

他们那位住在半山腰没事弹弹琴、永远一脸云淡风轻的山长,怎么看都和逗鸟玩的画面搭不上边。

平西王太妃说道:“认识啊。后来他入朝为官,一直没娶妻,我宫宴时碰见他还和他说过几句话,取笑他是不是要学那林君复来个‘梅妻鹤子’。”

寇世子是个不爱读书的,现在虽然进了鹤庆书院,许多典故却还是不怎么熟悉。他看向姜若皎,不懂就问:“林君复是谁?”

姜若皎道:“是一个叫林逋的隐士,他一生不出仕也不娶妻,独爱梅花和白鹤,所以众人都说他是‘梅妻鹤子’。他写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你应当也听过的。”

寇世子一听就恍然点头,这句诗他确实读过,不过林逋的字他却是记不得的,是以并不知晓林君复是谁。

寇世子对自己的不学无术有很清晰的认识,听姜若皎这么一解释就由衷地夸起平西王太妃来:“没想到祖母你剑法使得好不说,还懂得这些典故!”

平西王太妃闻言一怔。

她摇着头说道:“我哪里懂这些?不过是少时曾和你们山长一路同行,听他说起过许多文人写的酸诗罢了。你不知道他们这些读书人都有臭毛病,对着梅花能念出十首八首诗来,也不知他们怎么记下那么多的。”

姜若皎听着平西王太妃的话,莫名感觉寇世子有一部分性格应该是遗传自他这位祖母的。

想想平西王太妃出身将门,这样的性情倒也正常。

反而是她们山长少年时竟会对着平西王太妃卖弄诗文,这才是着实让人想不到的事!

姜若皎道:“今天我听世子说起了以前的事,您刚回到西南的时候很不容易吧?”

平西王太妃道:“岂止不容易,简直寸步难行,要不是我还差遣得动云家的旧部,说不准我们祖孙几人要给人生吞活剥了。”她拉着姜若皎的手,怅然地陷入到回忆之中,“我又不通政务,遇事只懂得用拳头说话,背地里不知多少人瞧不上我们。好在后来你们山长在朝堂被排挤得待不下去了,带着人回来说要开个书院,还给我们举荐了不少他的学生,我们才真正把西南大权给抓到手里。”

据说鹤庆先生有两恨,一恨藩王,二恨世家,入朝后提的举措都是在削弱藩王、削弱世家。

他既然是做这事儿出名的,于朝野之中自然树敌无数,先帝去世后他便被排挤出中枢。

他是个硬气人,眼看想做的事做不成了,当场挂冠而去。

姜若皎听着平西王太妃娓娓说起过去的事,不知怎地有种奇妙的感觉:她们山长痛恨藩王坐大,后头却在西南开了书院,源源不断地给平西王培养幕僚和各种人才。莫非他早就看出新皇昏庸无能,所以早早就谋划着要换个皇帝?

想到她们那位常年隐居山上的山长,姜若皎没把这个想法说出口。

祖孙三人正围坐在一起说这话,平西王就披着甲过来了。他身上寒光烁烁,透着一股子沙场拼杀养出来煞气。

见寇世子和姜若皎都在,平西王脚步一顿,对他们说道:“你们也在这儿正好,省得我再派人去找你们。接下来这段时间你们不要去鹤庆书院了,留在家里好好陪陪你们祖母。”

姜若皎心头一跳。

寇世子追问道:“为什么不让我们去书院?”

平西王看了他一眼,像是觉得他想去读书很稀奇。他说道:“最近那边人多眼杂,你们别去添乱,否则要是你们出了什么事还得派人去救你们。”他看着两个小年轻说道,“不用担心其他人的安全,我会派人驻守在书院外,不会让书院遭灾的。”

寇世子还想再说什么,姜若皎在旁边拉了拉他。

寇世子住了嘴。

平西王太妃问道:“你是准备去哪儿?”

寇世子闻言也看向一身铁甲的平西王。

平西王说道:“东南那边约我会盟,就约在鹤庆书院那边,我一会过去看看。”

这几个月陆续有各方人才来投奔他,也有不少郡县提出想投靠西南,只不过像这次这种整个东南靠拢过来的事是前所未有的。

要是整个东南都愿意支持他举事,那他等于坐拥江南粮仓,再不用愁粮食不够的问题了!

只是那边刚提出会盟,具体是什么情况他们还没彻底摸清楚,还是得小心为上,所以平西王准备率着最精锐的亲卫前去参加这次会盟。

当然,他的兵马都已经就位了,哪怕东南那边不愿意支持他,他也会照原计划行动。

穿上这身陪伴他多年的寒光铁甲,就是为了表明他的决心!

不管东南那边是什么态度,他都会直接举兵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