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第5/6页)

沈建东既然有这个优势,又有这个能力,余思雅没有反对的道理。她说:“当然好,你看好地方了吗?”

沈建东嘿嘿笑了笑:“我打算将我的加工厂建到你们后面那块地。那里有一座老房子,我跟屋主谈过了,他们家想出国,愿意卖房子。”

余思雅大致知道是哪一栋房子,那栋房子有好几十年的历史了,比较陈旧,不过面积够大,倒也合适。而且买房子总是不亏的,她和沈跃身份比较特殊,在正式的政策出来之前,他们不能买,可沈建东没这限制啊。

所以余思雅对此大力支持:“可以,那个房子周围交通发达,挺不错的,你买吧。”

于是沈建东就将他的瓜子加工小作坊搬到了新房子里。

省城这边蒸蒸日上,宜市饲料分厂也发展迅速。

王厂长因为是看着饲料厂建起来的,他还出了不少力,当初的这些帮忙都成了如今建厂的经验。加上他在宜市也有熟人,事情办得非常顺利。九月就把饲料厂的地拿了下来,足足一千亩,租期三十年,五十万贷款也在当月批了下来。

10月清河饲料宜市分厂就开始破土动工,建了起来。因为资金宽裕,地皮够大,这次的厂区建设一步到位,从厂房、仓库到员工宿舍都同时建设,务必要在年底完工。

这个工程量不小,王厂长三人一直呆在宜市,忙着建设。期间每个星期都会给余思雅打一次电话,汇报工作进度,余思雅也会给一些意见。

但了11月,饲料厂的厂房已经建好了,接下来就是仓库、食堂和宿舍等相关建筑的建设。这些工程量也很大,但宜市那边为了让饲料厂能够早日竣工,帮忙找了十几只建筑施工队,一起开工,所以建设进度很快。

眼看厂房快要建成了,接下来就是机器的事。目前还没有成套的饲料生产线,余思雅只能找省机械厂继续预定前面用过的机器。

时间进入11月底,天气逐渐凉了下来后,余思雅再次接到了王厂长的电话。

这次,王厂长的电话竟有些吞吞吐吐的:“余总,昨天有一批米国人来找我,想跟咱们合作,共同建厂。”

余思雅诧异地问:“建什么厂?饲料厂吗?这个公司叫什么名字?是干什么的,你了解吗?”

她是知道今年有不少外企涌入国内淘金。因为不了解中国的情况,很多外资选择了寻找本土企业一起合作的模式。中资企业因为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管理经验不够等原因,也愿意跟外资合作。

可现在改革开放也就一年,外资盯上的应该是各大型企业才对,怎么会盯上他们清河鸭这么一家小单位。

王厂长有点头大:“好像就加米公司,据翻译介绍,是一家谷物公司,专门生产各种饲料和食品的。”

余思雅上辈子没听说过这家公司。主要是因为饲料业比较争气,民营企业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所以即便有这家公司,除了相关从业人员,外行很多也是没听说过的。

对于跟外资合作这件事,余思雅暂时不做考虑,她一口回绝了:“如果他们再找你,你就拒绝吧。”

王厂长不懂英语,跟那些高鼻梁蓝眼睛的外国人打交道头疼得紧,听到余思雅说不用管,挺高兴的:“好,我明白了。”

——

余思雅本以为这件事拒绝了也就完了。外资毕竟有资料、技术等优势,各地也欢迎他们投资建厂,还有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犯不着一直盯着他们这个小厂子。

可12月1号这天中午,余思雅一到门市部楼下,林红旗就迎了上来,接过她手里的包,凑到她耳朵边小声说:“余总,来了几个蓝眼睛红头发的外国人找你,陪同的还是许秘书。”

余思雅蹙了蹙眉,低声问道:“什么时候来的?”

林红旗说:“刚来几分钟。”

余思雅明白了,应该是许秘书知道她的时间安排,所以将时间卡得刚刚号。

“好的,我明白了。”余思雅摘下围巾,大步上了楼。

待客室里坐了两个蓝眼睛的外国人,还有一个翻译。许秘书在跟对方聊天,但因为语言不通,双方交流都需要翻译沟通,所以效率比较低。

看到余思雅进来,许秘书立即站了起来,笑着跟她介绍:“余总,这是米国加米公司的代表,莱德先生和他的助理彼得先生。”

余思雅含笑点头,目光移到两个老外的身上。这两个人是标准的白人长相,身材高大,蓝眼睛、高鼻梁,穿着一身时髦的西装。跟她后世见过的老外没什么区别。

不过这辈子到底是第一回 嘛,余思雅做出有一副有点吃惊的模样,用中文跟他们问好:“莱德先生,彼得先生,你们好,欢迎光临!”

翻译连忙将她的话翻译成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