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第3/6页)

过了十分钟后,高市长将本子还给了余思雅,露出见面以来的第一个笑容:“余厂长,这个计划是你临时想出来的吧。”

余思雅知道瞒不过他,因为笔记本上还只是一些构想和发展目标,并不是详细周密的计划书。

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真是什么都瞒不过高市长的眼睛。不过虽然这还只是我的计划,但一定可以实现的。高市长,1975年夏天的时候,咱们第一次见面,当时我们清河鸭养殖场还没办起来,手里仅有三百块从银行贷来的启动资金。三年过去了,我们清河鸭养殖场已经有正式员工四百多人,目前在省城的第二家门市部也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同时还带动了周边公社的发展,目前除了清河鸭养殖场,我们辰山县还建了二十个规模比较小的养殖场,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各养殖场的养鸭数量已经达到七万只,一点都不比省养鸭场逊色,并因此创造了几百个工作岗位。只要给我们时间和机会,清河鸭一定回成为万人大厂,我们省的一张名牌!”

梅书记嘴里的茶差点喷出来!

这小余可真敢说,万人大厂?他们省工业并不发达,也没丰富的矿产资源,万人大厂两只手都数得过来。这些厂子有政策支持,有上面拨款拨地,前期投入巨大,可他们清河鸭有什么?连鸭子的口粮都得他们亲自出来问上面要,说是一穷二白真的一点都没夸张。

相形之下,高市长就要淡定得多。

他轻轻地敲了敲桌子,笑问余思雅:“说吧,给我画了这么张大饼,想要市里面给你们做些什么?”

余思雅嘿嘿笑了一下,开始诉苦:“高市长,目前我们辰山县养殖基地遇到了一些困难,因为前期准备不够充分,缺一部分粮食。所以想让市粮食局支援我们一批粮食,算买算借都行,希望政府能帮助我们度过这个难关,将厂子发展壮大。”

高市长点头表示了解情况:“这样啊,怎么没去找你们市里?”

辰山县属于宁丰这个低级市,从行政规划上来说,不属于省城管。

提起这个,梅书记有点为难,不知道怎么开口。

旁边的余思雅笑着说:“因为我们清河鸭在省城建门市部,以后销售和生产的重心都会移到省城。再向市里面要政策,要帮助,似乎说不过去,市里面肯定也不会答应。”

高市长好奇地看着余思雅:“你们清河鸭为什么没有向宁丰市发展?”

余思雅扯着嘴角笑道:“这不是省城的铁路交通更发达,人口更多,市民的购买力更强,市场也更大吗?高市长看过我的计划书了,我们清河鸭今年内预备在省城开三家门市部,这要换到丰宁市,顶多开两个就够了,再开下去也增加不了多少销量。”

丰宁市经济不发达,在全省的地级市中都算落后的,城市常住人口也不多,只有一二十万,没有大专院校,目前也没有铁路,交通运输极其不便。怎么选,这还用问吗?但凡有点野心的都会选省城,而不是丰宁市。

高市长沉默了几秒,问道:“你们要多少粮?”

来之前,余思雅他们就算过了:“大概需要五百吨,主要是玉米、大麦、高粱、麦麸、米糠、油料这类粗粮。”

“五百吨?你们要的这量不小啊。”高市长没说答应也没说不答应。

余思雅含笑说:“是啊,我们县今年要养几十万只鸭子,创造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产值。到年底应该能为县里面创造几十万的税金。”

平心而论,这个产值在省城不算很起眼,毕竟省城大单位多。但放到小县城,那绝对是非常出众的了。

尤其是清河鸭是一家成立还不到三年的村办企业,初始的起步资金就300元,在短短三年内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可见其潜力。

当然更吸引高市长的是清河鸭能快速地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这几年,知青回城的速度在加快,而且从去年开始,下乡的人数也在减少,知青们也在不停地反映回城问题,就目前这种形式来看,知青返城是大势所趋。乡下也不需要这么多知青。

上山下乡,说是锻炼这些知识青年们,号召他们去建设更广阔的农村。其实最本质的问题是城里提供不了那么多的就业岗位,这么多年轻人没有工作,闲下来,是会出乱子的,所以才让他们下乡,一旦有单位接收,他们就能随时回城。

作为一名搞经济的市长,高市长比梅书记的信息更灵通,更敏感。他沉吟片刻说:“我可以给你批这个条子,不过你们清河养殖场的这个羽绒服分厂要建到省城。”

余思雅本来就有这个计划,当即一口答应:“这是自然,如果省城能在城郊给我们厂子批一块地的话,我计划明年在省城建一个分厂,直接建几条新的生产线,招工也从省城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