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伦敦1881(3)(第2/3页)

昔日那朵差点夭折了的戎装玫瑰,一生的成就却是文化教育事业。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随着年龄渐长,身边熟人开始离去,又会不断结识新的朋友。十九世纪的居民对此习以为常。

哈迪夫人唏嘘了一会儿,忽然意识到房里还有另外一个客人。赶紧站起来,朝徐建寅盈盈一礼,又有点迷惑。

“也谢谢这位先生仗义相助。你是露娜的丈夫?变化挺大呀,呵呵呵……”

徐建寅一蹦三尺高:“我我我我不是哈,我孩子都三个了……我是使馆参赞……”

他记得年少时曾经在林玉婵的住所见过这洋姑娘几面。但显然她早把他忘了。

徐建寅不禁感慨岁月催人老,逝者如斯夫。如今的洋姑娘,眼角生纹,满面风霜,身材有点发福,沾染了世俗烟火气。

哈迪夫人很快忘记尴尬,转而笑道:“外交官?那么中国政府是打算支持英国的妇女参政运动了?太好了,十分欢迎!我们计划……”

徐建寅回头看门,连朝林玉婵使眼色。

跟英国的“反贼”混在一起,再呆下去他这参赞职位不保啊!

“这茶真不错,”林玉婵接过女仆递来的茶,不动声色打断哈迪夫人的话头,“印度大吉岭。不便宜吧?”

“可不是,”哈迪夫人笑道,“真怀念在中国的日子,几个便士就能喝到优质的好茶,还有你做的点心,清淡有味,不像伦敦餐厅里的甜品,简直跟糖有仇……唉,现在可不敢随便花钱啦。”

她如今全靠遗产生活,但社交圈子摆在这,也不能失了体面。所谓的“不敢随便花钱”,不过是少买一件珠宝,少养一盆名贵的兰花而已。省下的钱全用来搞事业,依旧入不敷出。

林玉婵忍不住问:“那,钱花完了怎么办?”

哈迪夫人无所谓地一笑:“那我就写小说赚稿费去。”

林玉婵:“……”

这年头当作家没出路,连巴尔扎克都要靠委身富婆才避免饿死。爱玛·哈迪人生经历丰富,走遍半个地球,进过法庭进过局子,可在某些方面,仍然是不谙世事的小女生一个。

林玉婵问:“你丈夫没有信托基金……嗯,保险年金什么的?可以每年有固定收入的那种?”

哈迪夫人脸色暗下来,摇摇头,“他去得突然,什么安排都没留下。我们的款子都存在银行。有几个自称是理财顾问的家伙想要替我打理,但我觉得都是骗子。”

林玉婵放下茶杯,严肃道:“如果你相信我……”

……

傍晚,天色转冷,天空和工业区灰成了一个颜色。林玉婵放下一沓厚厚的理财计划,和哈迪夫人拥抱告别,各自留了现今的地址,约定定期通信。

徐建寅跟她一道乘马车,回到位于波特兰坊(Portland Place)49号的大清驻英国公使馆 。

“林姑娘,我老佩服侬,到处都有朋友。”徐建寅打发走印度保安,感慨道,“他们英国的太太也真是不简单,遇见捕快都不怕的……不过我就不明白,这英国连国王都是女流,还说女人没有参政权,也不知在争什么。真是闲的没事,一点规矩也没有。”

林玉婵微笑。不接这话茬。求同存异,要是她用二十一世纪的标准要求身边所有人,友谊的小船得炸得满天飞。

起码徐建寅在她的洗脑式劝说下,力排众议,没给他女儿缠足,这她就很满足了。

公使馆有招待客人的套间,有弹簧床、炭炉和地毯,还装着一部近年刚刚投入使用的电话。不过功能十分有限,只能在公使馆楼上楼下的范围内使用,请人下来开个会什么的。

徐建寅把这间屋早早给她留好。林玉婵摸出钥匙,先从信箱里中取信。

“令爱今年十岁了吧?”她忽然抬头微笑,蛊惑道,“要不要送来美国念书……”

徐建寅一个激灵,尴尬摇手,谦虚道:“哎呀,这怎么行,她不行的,自己压岁钱都数不清,一点也不随我,我老头疼了……”

观念的改变不是朝夕间事。林玉婵不着急,一边拆信一边继续忽悠:“美国生活很惬意的,如今有常设的基金会,也不会缺了她衣食。我每年还会带她们去滑雪……”

她得意地从信封里抽出一张从美国远道寄来的照片,展示给徐建寅看。

如今她中美两头跑,跟苏敏官一直以来的约定,孩子在谁手里,一律一个月一张相片,不许省钱。

这才来伦敦几天,这个月的照片已经来啦。

不过,才瞟一眼,她笑容凝固。

黑白相片的背景是新英格兰地区的茂盛森林。苏敏官双目如星,挺拔站立,穿着西式夹克猎装。他肩膀上挎着一柄神气的双管猎`枪,背后一顶露营小帐篷。

在他身边,一溜烟排了仨孩子。最高的那个是她的崽子林幼华,吃力地举着一柄和自己一边高的猎`枪,脚下一只野鸡;旁边两个小点的中美混血男孩,也都兴奋地举着小手`枪,还拎着个奄奄一息的野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