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第3/4页)

她心里想的是,自己趁着去年地产崩盘、德丰行亏损破产,花七千两白银,一举兼并了那个估价至少两万两的老牌茶行——这种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况且跟那些巨人般的洋行相比,被层层剥皮过的德丰行也不过是小本生意,她玩得起。

这么多实力雄厚的洋行,要搞倒任何一个,只怕集整个大清政府的力量,都做不到。

况且,就算把他们搞倒,又能怎样呢?义兴回不来。

风水轮流转,轮到她向苏大奸商泼冷水。

“我知道。”苏敏官简略地说了一句,然后抿起嘴唇,很冷血地说,“但是……我起码可以推他们一把吧?”

林玉婵和他一起思考。她现在唯一的优势在于知道美国内战的结果,知道棉价大概率会跌。

而美国内战结束、北方获胜的消息,迟早会被人带出美洲大陆。此时还没有跨大西洋海底电缆,消息需要乘船来到欧洲,然后一路奔波东进,真假信息互相污染,也许会花几个月时间得到验证,但终究会登上《北华捷报》的头版。

然后,就像印度水灾那次一样,市场会迟钝地反应一阵,等到微妙的平衡被某个随机事件所打破,开启一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泥石流……

如何利用这几个月的宝贵先知时间呢?

如果是棉价要涨,那就简单了。提前囤货、贷款囤货,到时逢高抛售即可。

但如果棉价要落……

林玉婵脑海里蹦出一个名词,喃喃道:“卖空?”

不不,十九世纪还没那么先进的金融操作。

“卖空?”

苏敏官也立刻捕捉到了这个陌生的词。

林玉婵不得不搜刮自己并不丰富的经济学知识,艰难地解释:“嗯,就是利用商品跌价而反向赚钱……比如,丽如银行的股价如今是25磅,我预测它会跌价,于是我向丽如的某个股东借来股票,约定时间和利息,以25磅卖出……然后等股价跌落,譬如跌到10磅,我再从市场上买回股票,还给那位股东。整个过程我净赚每股15英镑,减去借股票的利息。”

如果涉及的不是股票,而是大宗商品,那便是“期货”(futures)。不过林玉婵跟洋商打交道这么多年,从没听过这个词,看来这历史的车轮还没碾过来。

谢天谢地,不然以她的现代高中文凭,贸然跟古代的人精们玩期货,不知道能活几集。

但是这“卖空”的概念,苏敏官一听就懂,笑道:“内地的粮栈、粮市,为了稳定价格,常有你这样的操作。但是派去的官员不谙市场规律,经常乱搞一气,官商勾结,一起中饱私囊。现在民间商人根本不允许做这种事……嗯,洋商倒是会借出股票,不过利息奇高,除非那票子跌得一落千丈,否则根本赚不到钱。”

所以“卖空”也只能是空想。想想也是,就算知道棉花会跌价,到哪去找冤大头,说服他把棉花“借”给自己?人人都知棉花炙手可热,恨不得刚轧完花就卖了换钱。

台球撞击声此起彼伏。林玉婵喃喃自语,胡乱开着脑洞。

“低买高卖。”她忽然想起许久以前的一次经验总结,“不管什么生财之道,本质上都是低买高卖。”

苏敏官轻声接话:“以现在的市场,咱们认为的‘高卖’,在不少人眼里,依旧是‘低买’。”

“所以关键在于预期。”林玉婵不假思索地说,“要和他们对赌预期。”

苏敏官沉思许久,目光熠熠,轻声说:“林老板,我向你讨个职位。”

林玉婵:“哦?”

“博雅公司经销总代理。”他快速说,“时限……六个月。我照样兼职账房,不拿工钱。条件是,六个月到期,这段时间的我谈出的所有营业额,归我自己所有。”

林玉婵怀疑地看着他:“不给博雅惹麻烦?”

苏敏官眼睛一弯,改口:“营业额九成归我所有。”

“负债呢?”

“从我的股份里扣。扣光了就给我扫地出门。”

林玉婵垂眸,盘算片刻。

“口头约定。不要签合约。不要留把柄。”

“好。”

苏敏官轻轻握了握她的手,又奇怪:“不问我要做什么?”

“反正不会是到洋人的音乐会上开枪。”林玉婵轻松地抿一口茶,“也不会是放火烧猪仔馆。也不是带刀闯京城。也不是去海里劫人家的船……”

苏敏官的斑斑劣迹,她一样样数出来,觉得自己心理承受能力还是挺强的,可以纵容他再冒个险。

他低头笑了,忽然捉过她的手,极快地在她指尖吻了一下。

“开工了。”

------------------------------------

几个洋商端着酒杯近前,笑着邀约:“可以请这位美丽的中国小姐一起跳个舞吗?”

“不可以。”苏敏官抢过话头,爽朗地笑道,“她是朝廷诰封的孺人,用你们的话说叫什么?Baronetess?你们要请她,可得再礼貌些,至少称呼上加个Dame。”